从初一开始就一直在忙着走亲戚,招待亲戚。大伯家、舅舅家、姑家、娘家、表妹、侄女、外甥女等等。你来我往,虽然累人,但是热热闹闹,有年味,一直到初七,才算大致结束。走亲戚是我们中国人过年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虽然网上有很多人在吐槽,嫌麻烦、没有共同语言等等,但我觉得走亲戚必不可少。
我们常常怀念以前过年的气氛,因为有强烈的仪式感。从腊月扫舍开始,打扫卫生、煮肉、剪窗花、炸丸子、穿新衣。每一项都很麻烦,但却在麻烦之中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当下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打扫卫生可以叫保洁直接完成,所有的吃的东西都可以买现成的。人是清闲了,乐趣也没了。如果再连走亲戚这个基本的项目都去掉就会更加寡淡无味。
《小王子》书中说所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把每天日常的小事变得有仪式感,懂得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味,就算暂时去不了远方,内心也会充满阳光。
走亲戚可以让我们不忘根本,知道自己从哪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大家平日都很忙,见面的机会不多。在春节这个全国放假的日子里,大家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见面聚一聚,可以聊一聊儿时的有趣记忆;可以聊一聊同学的情谊;回忆一下共同生活的记忆。对比往昔,会觉得自己不断成长和变化,生活也在向前。
走亲戚可以让我们更有人情味。手机横行的时代,微信、QQ将联络方便简洁,人和手机合二为一,总不如见面来得亲切。人和人的关系是越走越近,话是越说越亲,大家在一起拉拉家常,交流一下一年来的生活见闻。长辈人话虽然罗嗦,会问东问西,但其实是对小辈的关爱。钱挣得多不多,对象有没有,都无关紧要, 没有什么需要害羞,大大方方的交流就好。年好过,日子难过,想要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不必计较旁人。
走亲戚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过春节,大家都回来了,会带来不同的资讯。从政的、教书的、开车的、理发的、种地的、养猪的,各行各业,互相请教,有大量信息汇聚,没有什么身份贵贱,皇帝也有几个穷亲戚。平和心态,竖着耳朵用心听,虚心讨教。就像今年,我发现住在农村的碎姑是玩抖音的高手,退休在家的叔叔是研究宋词唐诗的专家,常年务农的姑父是养生达人,每个长辈的经历都有可取的生活智慧
突然想起小时候有个熟悉的儿歌“扯罗罗,打线线。亲戚来了奏啥饭?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有个鸭子跳你院里,你不拿住奏啥哩?”
惟愿乡音、乡情,亲人、亲情,用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