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作能力逐渐成为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时,如何写出有思想力的作品的能力,在浩浩汤汤的文案大海中成为一种稀缺,很多文章风行一时,很多作品流行一阵,诸多的文字创作平台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太多人内心不可言说的焦虑感。可是文字创作中的快餐体验,很快就被市场这道筛子过滤掉了,而剩下的真正的黄金,才是历久铭心的能够让人记住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讲,根据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报告显示,全国共出版图书499884种(初版262415种,重版、重印237469种),也就是说新书占比52.8%,尚且到不了55%,重版重印的图书数量占比将近一半,而这些重版重印的图书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数字,是由畅销书占据。举例子讲,2017年全国畅销书榜排名第一的是《解忧杂货铺》,而这本书是新经典文化在2014年出版的,为了确保论点的准确性,我又去图书销售榜开卷数据查询了最新的榜单,2018年3月份的榜单榜首仍旧是《解忧杂货铺》,我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大胆的预测,2018年的畅销书榜前十名中肯定还会有它的影子。儿童图书2017年图书销售榜第一名是《窗边的小豆豆》,看了一下它的初版时间,吓我一下,2003年,什么概念,出版了至今15年了,仍旧盘踞在畅销书榜的榜首,这本来自日本的小书,有什么价值让人一直留恋?
再举一个例子,中信出版社打造出的很早的一部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我想这是80后成长过程中不可错过的一本书,它的影响力有多大?在2001年出版之后就创造了百万级销售记录,转年2002年我考入初中,在鲁西南一个乡镇中学读书,当时班里就有同学拿着刚买到的书来读,结果这本书被全班的同学传阅,导致买这本书的同学最后拿到自己书要读的时候,书已经是被翻阅的不成样子了,至今在市面上仍旧还有这本书,只不过定价从原本的16.8元涨到今天的25元,当然一本小书硬壳精装,价格不高,也可以体会到出版社传播知识和价值的诚意。据说从这一本书开始,中信出版社就开启了引进国外精品图书的模式,至今屡试不爽,创造了企业管理书籍要选就选中信的导向,比如《创业:从0到1》《区块链》《黑天鹅》《思考,快与慢》……
如此畅销的图书,一定是经典吗?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因为很多书我不见得需要,但是会听信一些推荐去买,买来读发现并不那么精彩,或者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用不上,于是热情消减,有时候会考虑通过二手书网站再转手,相当于这本书再次流入市场。和朋友交流说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的作品当下之所以在中国那么受欢迎,主要他们传达一种贴近于生活的理念和智慧,所传达的理念和想法能够让人现学现用,而不是高耸入云,我想这能够称得上是日本文化输出的成功之处,在快阅读时代,很多人喜欢这样不用过度思考的轻阅读,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很多网络小说阅读中。
比如网络文学作品,很多人不太会在意,觉得就是快餐和消费经济下的产物,以前都是现有小说剧本,再有电视剧,但是现在很多人是从电视剧的超级IP得知有这样一部小说,才去手机app翻看,仅仅是翻看,翻开后留不下什么,比如说近些年比较火的《楚乔传》《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甚至是现实题材的《欢乐颂》和正在拍摄的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都是作品写的很好,但是多半不为人所知,最终只能靠电视先出名,而后文学作品后出名的模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几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说网络作品中,其实最早的应该是《大江大河》,这部作品完成于十年前,大概2008年前后,作者不定时的在网络平台更新,当时的时间点是改革开放30周年,写江浙一带的小商贩的发家史,写国企改制史,写中国30年来的风云激荡,通过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体现当时的变革历程。可以说,我是通过这部小说知道了作者阿耐这个人,然后才知道《欢乐颂》,然后是《民企江湖》的,但是那时候的网络没有当下这么发达,主题出版项目不被多么的重视,所以《大江大河》被埋没了,至今才被挖掘出来,增加一些内容,为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献礼,这部书的名字叫做《大江东去》,是上部,下部叫做《民企江湖》。我之所以着力介绍这本书,因为它的内容和积淀,很现实,不啰嗦,就像搬着小板凳在听一位过来人讲过去的故事一样,那样轻松自然。文学价值可能不高,但是现实意义非常深厚,因为我们的时代发展的太快,快到没有人想要停下来去记录,好不容易有人记录了,却又没有人耐心的去看,一部作品是否成为经典,一方面需要经历岁月的沉淀,另一方面还要看它的传播度,网络时代的传播效率很高,但是由于技术算法存在智能的选择性,很多东西计算机根据主人翁的喜好就自动过滤掉很多东西,导致很多东西被漏掉。而阅读某一品类的书成为越来越小众的东西。
可以不夸张的讲,如果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人生》在当下这种环境中出版,很可能就埋没掉了,为什么呢?我觉得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有其生死际遇。《平凡的世界》1986年第一版出版,当时是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然后1991年凭借这本书,路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已经是五年之后了,时间检验一部书的时间是五年,当时国内还没有网络,手机通讯还停留在BB机的时代里,这本书比我年岁大,但是我却觉得它赶在了最好的年代,那时候的年轻人相互攀比的是每一个阅读图书的数量,见面谈的是某一本书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是对某一个论点的评价,也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经典出现并留存。那时候的读者是读者,现在的读者是粉丝。读者是理性的,而粉丝是感性的。
理性的读者会去辩论,而感性的粉丝会去骂战,为了自家的爱豆。
即便是在文学圈。
但从读书本身讲,读书是为了让人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只不过很多人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