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包中的哲理故事
若谈起淮安的传统美食,河下古镇的文楼汤包可算上一绝。早闻得文楼汤包的名气,逢上过年,合家团聚,恰有机会品尝一番。
一家坐北朝南的餐馆,规模中等,红木牌匾上烫金有“文楼”二字格外醒目,仿古的设计,可以让人感受到那悠长的历史。点餐之余,我略观墙上的介绍文字:“文楼汤包,因淮安古镇文楼而得名。文楼,建于清朝道光八年......食用时以餐具点孔,用嘴吸入,汤鲜美可口,驰名京都,流传百载......”
来了!来了!白瓷盘里盛着这个圆圆扁扁的胖家伙。它的皮是那么薄而透明,里面的蟹黄清晰可见。几道长长的皱褶,就那么坍在盘子里,像被吸干的果皮,却又从果皮中透出饱满。沿着盘,瞅着他,慢慢转过来,咽下酝酿许久的期待。依葫芦画瓢,学周围人的样子,插上吸管,迫不及待地凑上去。使劲一吸,舌尖与汤包接触的一瞬......
啊!
烫。好像一把火炙伤了我的嘴唇与舌,动弹不得,扶着吸管的手一抖,几点浓稠,冒着热气的汤汁滚落,溅得衣服上开出几朵花,好不狼狈。缩回,不满的看着,伤到我的汤包,才瞄见餐盘上印着一行字:“先开窗,后喝汤”。是我心急了。
再试。
以餐具点孔,看见白色蒸汽缓缓上升,等他消融在空气中了,再小心翼翼的吸着。美味的汤汁萦绕齿间,在味蕾上跳起欢快的舞。吸光了汤汁,再吃包子皮,半酸不酸,混着没吃完的馅,美味之极。
果然,这汤包称的上是美食中的美食。品味这美味汤包,回想被他烫伤一刻,才发现原来心急,品不成这热汤包,生活中所有的小事,都须像今日品味汤包一样,沉下心去,慢慢来。
小小汤包,竟也体现了静心的道理。或许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每一棵草木,都会在讲述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