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北大学生弑母的事件一直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
昨天的一则新闻更是将此案件顶上了热搜
大多数人看到标题的时候,心里肯定不禁会问:一个北大的高材生,何以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
所谓无巧不成书
这里先给大家列举一部电影:《保持沉默》
该片属于悬疑电影,上映后的评分不是很高,是将类似的弑母大案搬上了大荧幕
巧合的就是如下两个时间点:
①电影于2016年获得公映许可证,而该案件也事发于同一年
②凶案嫌疑人吴谢宇在2019年4月被捕,四个月后,电影上映
是不是有点讽刺?
《保持沉默》这部电影以弑母案为背景,每一个情节都是围绕着线索而展开,通过律师和检察官的努力,一点一滴的获取背后的真相
电影选择在当时上映,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已经远远大于影片本身的商业价值了
再加上这样的话题本身与社会现实接轨,就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人性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提到:看电影,看的就是人性
探知这类事件背后的原因,也是很多人最迫切想弄清楚的,相信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如此
人们喜欢用天使与恶魔来代表“善”与“恶”,电影里的“吉米”、现实中的吴谢宇,同属恶魔般的存在
他们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惨痛的背后,“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却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知悉案件经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吴谢宇对于自己的父亲是非常崇拜的,父亲给了他想要的爱,他可以为了父亲做任何事情
转折点发生在他的父亲去世以后,由“原生家庭”转变成了“单亲家庭”,这个少年逐渐开始悲观厌世,他的母亲也是沉默寡言
经历如此变故后,他们母子二人默默的忍受,不肯接受他人的“施舍”,觉得这是带有“异味”的同情和可怜
吴谢宇更是敏感多疑,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臆想着在别人眼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不够好
从小到大的隐忍,一味地满足别人的内心需求,时间一久,自我扭曲的心理就会在病态的沉默中爆发
脑子里的天使和恶魔不停的纠缠,善与恶的斗争每天都在折磨着自己,在“恶魔胜利”的那一刻,他爆发了,再也忍不了了
他要和母亲共同赴死,“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惨案发生,时至今日,哪怕在庭审过程中,他也一直强调自己是爱着母亲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病态?
明明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材生,但自身的道德良知、是非观念、价值体系却没有因此而建立完整,反而坍塌得如此彻底
学校里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全都是白学了?
不敢想象,在他对母亲下重手的那一刻,是不是跟以前香港三级片里的凶犯一样,动手前那一副怒目圆睁、狰狞不堪的表情
吴谢宇让别人觉得“优秀”,不是来源于内心,而是从小到大病态的迎合
可以说他几乎没有自己的信念,也就无法支撑他所有的三观,一旦心里的那根“支柱”没有了,那么崩塌只剩下时间问题
虽然他的亲属希望他能活下去,只是因为他是唯一的“独苗”,亲人们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作为“宽宏大量”的依据
面对如此天理难容的行为,难怪有网友说道:“这种人间恶魔多活一天,都是对人伦道德法律底线的挑战”
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哪怕他学识再高,能带给社会的不是贡献,而是危害
无论他最终判决的结果如何,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正确的三观引导是给孩子敞亮的人生方向,而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才是引导孩子心灵的明灯
也许正像电影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内核一样:少一些“万文芳”,才会少一些“吉米”,人间或许能少一些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