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席卷而来的“下海热”、“炒股热”、“炒房热”中,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生怕机会稍纵即逝。机会带来了人民币,人民币带来什么?幸福的生活?社会的认可?要弄清楚此消彼涨的逐浪本质,不妨透过张也夫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对消费的重新认知,倒推如何选择更为理智的生活。
如同树叶发于树枝,树枝长于树干,树干生于树根,树根深入大地……人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可以追溯到人性本源?人性是什么?是墨家的取利避害,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书中认为“舒适、牛逼、刺激”是人的三大根本追求。
我将牛逼视为人的源自本能的追求,说明了我以为它是不能遏制的。于是我们面临为牛逼和炫耀寻找新的空间和非物质平台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人们偏爱刺激的本性在文中用“唤醒值”完美的解释了什么叫“闲来生事”:
生物学家在人的大脑发现了一个可以测试的指标叫做唤醒值(arousal),也就是兴奋度。这个指标最好能周期性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说人不能太不兴奋,太不兴奋会觉得萎靡不振、空虚无聊;也不能太亢奋,太亢奋了承受不了。
如果说舒适是满足物质的基本生存需求,那么牛逼与刺激则是满足精神的内在追求。所谓后物欲时代就是旨在如何超越后两项,改善炫耀消费以及为“刺激”找到良性的出口。否则我们就会在无休止赚钱、花钱的怪圈中疲于奔命。
2.
大卫在元认知一书中,将审视自身思想的能力称为“元认知”。通过内省与更加审慎的态度去认识似乎已经觉察,但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感受。
对于早晚永远拥堵的道路、每逢大假永远密不透风的人墙、耳目所及永远充斥的“你值得拥有”、“送礼就送**”和周末各大补习班永远都在等待的父母,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我们哪里出了问题,但又说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人人被裹挟着前进,一边奔跑一边抱怨。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头脑中一些固有的认知,比如真的需要买房买车吗?比如双十一购物车的商品都是必需的吗?比如每天真的需要工作那么长时间吗?比如效率就是生命?比如生活富有就有地位、就会幸福?关于商人、广告、顾客张也夫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似乎更接近本质的认知:
比如商人可能正在损害大众利益:
商人认准了其中最能帮助自己赚钱的那种方式,精心策划了种种策略去诱惑、干扰和破坏顾客的选择。很多案例说明商人最终锁定的消费方式不仅不是最佳,而且是违背顾客们的长远利益的。
比如顾客不是上帝,只是被商品驯化:
只有在计划经济退场、市场经济来临一段时间后,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顾客不是上帝。
比如广告不都是为了营销:
广告战原来只是商人之间的防御战,广告钱原来是为商人买心安的,我们不得不消费的、铺天盖地、成本巨大的广告,竟然只是商人们心理上的解忧丸。
3.
有人有意识的在思考与言说,而有些人则无意识,茫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人生的一半是在无意识中度过的。如同有些人清醒地行走,有些人则是在梦游。
积极的认知成为智者,“智者就是时刻观察自身精神世界的人”;错误认知造就一生束缚我们的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怎样,心智就会怎样,因为你的灵魂已经被思想浸染。”(元认知)
为了清醒地活,我们需要一步步更换固有的错误认知。如何改变思维、改变生活,最后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书中作者用心良苦的指出应该形成也必将到来的新的消费认知:
幸福可以靠改变生活方式来达成,但不是每一种改变都需要依赖财富的增加。比如尝试联系久未谋面的朋友、把家居换个方向,比如尝试一次早起或者星空下发呆;
有时改换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加生活满意度,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不追求财富增长就足以支持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依赖增加财富完成消费方式的转换的项目似乎不多。
除了生活的必需品,一切炫耀性的消费不妨多些理性。一方面炫耀只是一时,另一方面依靠物质的炫耀终有结束的那天。比如不久前也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
物质炫耀日益被人们视为荒诞。消费的非物质化和虚拟化,或者说生活的非物质化和虚拟化,已成趋势。
摆脱空虚无聊的终极出口是开发精神世界,让自身完美,使生活艺术。元认知也指出:无论男性或女性,只要他们参与文体活动(包括乐器、绘画、看戏、参观博物馆),其抑郁和焦虑水平都低于未从事文体活动的人,并且有文体爱好的人通常对生活更加满意。
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最大差别是后者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而前者是教人们如何生活的。
告别苦逼的工作,最好将工作变成游戏。若实在不行,也要在生活中加入游戏,更别把孩子的游戏变成工作。
喜欢适度的新奇成为了高级生物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驱动它们适度地走向大自然中的未知领地,也驱动它们进入游戏,因为好的游戏是对天敌之间的博弈的模拟,同样包含魔道斗法、推陈出新的味道。
未来已来,不过度消费,不过度工作。这便是后物欲时代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