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4 凌卿
前几日独自去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一个人的史诗自传。直至此时此刻,满脑子里依然萦绕着Queen在live aid现场的音乐:《Bohemian Rhapsody (Live Aid)》、《Radio Ga Ga (Live Aid)》 、 《Ay-Oh (Live Aid)》 、 《Hammer To Fall (Live Aid)》 、《We Are The Champions (Live Aid)》 。
整部片子,以Freddie Mercury 的视角展开,一个在希思罗机场搬运行李的天主教徒家庭的儿子,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在酒吧结识了smile乐队以及一生的挚爱与挚友Mary,然后组成了影响世界和几代人的Queen,成就辉煌灿烂的一生的故事。全片的音乐、画面与人物故事线都堪称完美,也是后续看材料才知道这是是乐队主创们十几年的心血之作,用对Freddie的爱和感怀成就、铸造的。
Freddie是电影的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是打酱油的(他们的原话),所以这三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太涉及。电影高度还原Freddie与Queen的真实故事。Freddie的才华、热血,对音乐的激情,以及那句“I'm going to be what I was born to be”,都让人为之动容。Freddie1991年因艾滋病过世,享年45岁,短暂绚烂、才华横溢的一生在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且不论中间改编的部分,大体的事件都尊重事实。片中可见各种人性交织、自我认识变化、个人成长与经历、原生家庭的对抗与和解、情感纠葛、性趣取向,最终最治愈人心的主题还是落脚在:爱。
总是自我实现、家庭与爱,才是最终的归属与主题。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近来尤其觉得那些吵吵闹闹、锣鼓喧天的青春故事和自己的愈远,总会被温情脉脉的故事与人,而感动而泪目:《波西米亚狂想曲》为其一,《绿皮书》为其二,《地久天长》为其三。老实讲来前段时间还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怀揣着一腔无畏的热情和盲目的乐观心态,就无所不能,可以一往无前、信马由缰,能去到想要去的任何处所:我的心张开帆,借着无所指向的风,去往无所谓哪里的地方。那时间感觉自己依旧年轻,依旧沸腾,依旧活力与元气满满,但是这半月以来,总觉气息奄奄、缺乏力气和精气神儿。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很多细碎的感受,精神敏感的部分,脑子里流淌过的词句意识,都是没办法与他人言说的,感同身受太难。每个人都是自己为城的孤岛,岛与岛之间的联系有些时候也实在是细弱游丝,需要有共鸣和有相似的心性及价值观方可沟通链接,而也只有共同慢慢的经历过时间与事情,才会留下真正重要的值得的人。
昨日与老大、小茉莉一起坐了两次船:一次上岛,吹了半日妖风,听了一通小学生聒噪;一次夜游太湖,遥望了夜樱,静思冥想了阵子。夜游船这次体验甚好,人少风小、夜黑湖静。故意避开灯火辉煌的那边,只选了远处闪着些的微光的一侧,同船的人也都是三三两两闲散坐开,我们三人也有一搭没一搭地扯几句。摇摇晃晃的船帆、绚丽璀璨的夜樱、粼粼闪着光的湖面、静谧安然的远山再合着身边信任喜爱的好友,仿佛时间在船上流淌得也慢了不少,脑子由不得也变慢,这场景就该伴着贝多芬的G大调舞曲跳段慢四。浪漫总得说来,该是这样悠荡缓慢、摇曳生资的状态,在平淡生活中须得找出空子,让自己缓慢些,再慢些,静静地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让自己活得诗情画意才好。和楠姐每每聊起有意境的情话,感觉自己体内蕴含着洪荒之力,整个脑子都可以化成中华情话小辞海,分分钟能写出甜甜的话。也总会和她感慨空有一身技能却无处可施,每次谈及于此,她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这事我总是需要成长的,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呢,就且行且学习着吧,但写东西、秉持对诗意与美感的爱总是一以贯之的。毕竟,一生一世在这苍茫天地间,唯得有些热爱有些追求,否则草草负了大好年华不是暴殄天物,而也只有爱与美才是真正永恒久远的。最喜杨绛先生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此时的心境也亦如此。下船又去佳绝处溜达一圈便结束了游园,三人兴尽则返,也无多话。
匆匆间,马上都近己亥年暮春三月了,读书、锻炼须得更加用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