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十则。
1、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mù)也,义之与比。”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
“适”指敌人的“敌”,“莫”指羡慕的“慕”。“义”指应行之事。义与道互为表里,因此合称“道义”。“义”的原意是“宜”,指恰到好处,而任何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都需要符合“应该”的要求。譬如,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就是“宜”,背后的判断即是“应该如此”。
傅佩荣:立身处世不忘道义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做生意,赚的钱管仲总是多分一些。两人一起从军,管仲多次临阵逃脱。别人都认为管仲贪婪、懦弱,只有鲍叔牙知道管仲考虑的不是一般所言的小信、小义、小节。管仲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奉养母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齐桓公欲以之为相,但他却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有鲍叔牙这种朋友,真是值得。管仲后来的表现也没有让鲍叔牙失望。
人生在世,很难判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对,有时是昨是今非;或是张三应该做的,李四不见得应该做。这就是关于“应该”的判断,也就是道义。讲道义的时候,不要问有没有利益或是害处,而要问该不该做,求心之所安。当然也不能只看自己是否心安,还要看礼的规范,即内心感受、对方期许、社会规范三个方面,如此才能找出一条正确的路。所以,孔子的思想并不是教条。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君子对待天下人,没有特别亲厚的、也没有特别疏远的,只是以义的原则相处。这个说法与“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说法一脉相承。中国人特别喜欢“拉关系”、搞小圈子,只要纳入“圈内人”,就会被给予与“圈外人”不一样的、更优厚的对待。这种关系主义,有时会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很明确地看到,孔子推崇的关系是“淡若水”的关系,是不会因为具体人物对象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的。
4、弘丹学习心得
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得感觉到,孔子对于“君子”的赞赏,孔子也有很多关于“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讲述。这一段讲的是君子的立身处世。
为什么“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大家还记得【3.7】则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孔子说道,君子没有什么好争的,因为他基本的修养是对内要求自己,他只与自己争,而不与别人争。君子最重要的是与自己比较,而不是与外界比较。
因为君子更强调培养自己,而非强调与外界竞争,以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不容易“排拒”,“贪慕”别人。
傅佩荣老师注解,“义”的原意是“宜”,指恰到好处,义与道互为表里,义是表,道是里。孔子这句话“义之与比”,孔子既然讲的是立身处世,就是从外界的角度来讲“君子”,所以用“义”,而要做到“义之与比”,还是要靠内心的“道”。
而人生在世,很难判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对,有时是昨是而今非;或是张三应该做的,李四不见得应该做。要将内心的感受(求心之所安)、对方的期许、社会规范三方面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傅佩荣老师的这段注解很实用,告诉我们何为“应该”,怎么做才对。
如果一个人关注于培养一个好自己,那他对于外界的抱怨,对于别人的羡慕,嫉妒等的情绪也会相应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