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才培育、评价、使用全链条 激活乡土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潘思琦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作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乡土人才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乡土人才培养培育不精准、评价标准不明确、管理使用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乡土人才作用发挥。健全完善乡土人才有的放矢的培育机制、客观精准的评价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成为破解制约乡土人才发展瓶颈,推动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聚焦能力素质“弱点”,让乡土人才“强筋健骨”

乡土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服务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但近年来,农村“空心化”严重,乡土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等问题却日益凸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不断激活内生动力。一是立足重点“育”。健全“两个带头人”培育扶持政策,持续完善“选、育、管、激”培养链条,深入实施“广进优备”行动,举办“两个带头人”示范培训班,着力培养带动能力强、致富本领高的乡土人才“领头雁”。常态化召开返乡大学生座谈会,吸引更多有才能的青年学子返乡留乡、就业创业,扶持育强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多方位人才智力支撑。强化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畜牧养殖、农村电商、农村网络销售等技术技能培训,使乡土人才迅速成长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紧跟需求“育”。紧盯特色产业结构布局、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工信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发展短板问题,立足人才技能现实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点餐+派餐”“理论+实践”“师傅+徒弟”等形式,量身打造培训清单,开展“订单式”“需求式”培训,进一步提升培训精准度和针对性。三是多措并举“育”。建好用活“乡镇党校+理论”“职业学校+技能”“云端网校+技术”“人才载体+实践”四个课堂,常态化开展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实践实操,挖掘培养“扶得起、靠得住、能力强、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深化“专家服务行”“千名医师下基层”乡村小规模学校“走教”、县域人才培养专项等多项措施,着力提升乡土人才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

二、打通评价体系“堵点”,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乡土人才生于乡村、长于乡村,虽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且大多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是推动乡村建设和县域发展的“金种子”,要大力推动乡土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健全乡土人才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乡土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探索建立乡土人才品德档案,健全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坚决破除“四唯”倾向,树立以能力、实绩、贡献为核心的乡土人才评价导向,侧重考察解决实际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增收致富的能力,让乡土人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区别生产能手、经营能手、带富能人、能工巧匠等不同主体,科学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坚决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二是丰富乡土人才评价方式。坚持“内行人评价内行人”,组织实践经验丰富、了解乡村发展的专家组建评审队伍,提升评审团队的“匹配度”和“专业性”。多到基层一线、多到田间地头听取群众声音,掌握一手资料,灵活采用考评结合、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形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探索建立以赛代评机制和“培训+评价”一体模式,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技艺技能大赛、乡土人才培训班等,结合比赛成绩、培训成果开展人才评价。三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实施“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支持计划,建立完善乡土人才信息库,积极组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参加高素质农民评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项目资助、技术指导、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对人才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将优秀的乡土人才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及时补充进村“两委”班子,择优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提升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中乡土人才比例,强化乡土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抓好作用发挥“重点”,让乡土人才“施展拳脚”

培育乡土人才、评价认定乡土人才,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其推动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专业专长,最大限度地把乡土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一是联农带农促增收。鼓励乡村人才参与到村级集体经济中,通过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推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股份合作、联耕联种、“小田并大田”“全托管”等多种合作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创业,增加集体收入,带动农户增收,形成“拉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农村、培育一批新人”的集群发展效应。二是人才帮带强产业。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室、乡土人才工作站等载体,鼓励乡土人才通过结对培养、技术培训、成果展示、交流指导等方式,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手把手”“面对面”传授知识、技术、经验,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原生动力。组建由行业带头人、业务骨干和乡土人才组成的人才小分队,公布技术特长、联系方式等,使需要帮助的群众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领域专家人才,在传授技术、帮助管理、解决难题同时,扩大乡土人才影响力、感召力,提升人才使命感、获得感。三是成果转化提质效。深化“揭榜领题”机制,围绕乡镇、村集体产业技术需求,组织有能力、有基础、有优势的乡土人才领题解题。依托科技小院等优势资源,构建“科技小院-乡土人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以点带面推动新技术、新规程走进田间地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