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瞥见了原来人会衰老,会死亡,于是离开皇宫,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为佛陀,即释迦牟尼。透过了悟,释迦牟尼明白了一切皆无常。《圣经·传道书》中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既然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有定时。那我们如何跨越生命的终点,大多数人对此缺乏清晰的观念。在与疾病、衰老做抗争时,到底什么是关乎一个人幸福与希望的理由,这些问题不该在生命的尽头才变得重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需要反复思考。
回避死亡,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特征,这点从我们的语言中就可以发现,关于死,有那么多委婉的、替代式的表达。可是,死亡不因为人类的回避,就可以永不抵达。今天斗胆写下《最好的告别》的荐文,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思考死亡是为了能活得更好,二是我对“时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即便衰老与死亡是沉重的话题,但我依旧真诚地将此书推荐给你。
我读初二时,外公因癌症晚期已经咽不下多少食物。我低声问母亲,给外公吃点卤鸡腿吧(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会不会缓解病情?母亲苦笑说,外公吃不下。很天真吧?我对死亡缺乏最基本认知,很遥远,遥远到似乎从不会发生,身边的人也从不会告诉我,离开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外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按照习俗,需要回到旧厝,寓意落叶归根,也意味着等待死亡。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无力走路的外公,被舅舅他们半扶半抬着送回旧厝,疲惫不堪的脸庞写满了"为什么会是我"的凄凉神情。他的床摆放在旧厝没有窗户并且靠墙的一个角落。昏暗,逼仄,毫无生气 ,那里成了他等待死亡的中转站。乡下医疗条件不好,药物阻止不了他的癌细胞扩散,更缓解不了疼痛,他呻吟不断、大小便失禁、直到完全不认识我们几个晚辈。母亲日夜不休的陪伴着他——那是作为女儿唯一能做的,但改变不了什么。去世那天,我听大人说,人死了病也就好了,外公整齐穿戴着躺在灵柩里,一脸安详,平静的像是睡着了。我与表兄弟围着灵柩,不停地抽泣,那一刻我明白什么是死亡。
前年,爷爷还不知自己身患何病,以为只是年老体衰,有病就要不停吃药。除了会在催我结婚时感叹着自己的年纪外,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在麻将桌上度过的。后来得知患的是肺癌(这也成了我戒烟的原因)爷爷便非常沮丧,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无常,满是沟壑的脸上,浮现着与外公一样的绝望 "为什么会是我?" 恋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吧,只是在得知即将告别于世,但告别的时间并不确定时,爷爷就在与不确定性,与怎样、何时接受告别进行抗争。为了治疗常常来往于市县两地,拿药吃药手术化疗,即使这样,也仅仅多撑了一年,直到靶向药物治疗无效。爷爷临走前还在惦记着我的婚姻大事,气若游丝,眼角含泪的对我说未能亲眼见我结婚生子,是他的遗憾。在将近两年的治疗与死亡抗争中,最后判决爷爷输了。
外婆何时住进了县城的疗养院,我记不得了。疗养院前身是一栋酒店的宿舍楼,只是年久失修。疗养院负责人将其简单打理,再把床位租出去。晦暗的光线、狭窄的走廊、到处都散发着一股霉味。疗养院喜欢外人探望,更喜欢小孩子。每次探望外婆,我都会把侄子侄女带上。外婆愿意住疗养院已经是意识上的进步了,可也免不了对疗养院的各种问题跟我们诉苦。偶尔过期的食物、不可口的饭菜、身体的疼痛常常令她烦躁。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一直伴随着她。八十多岁的外婆,除了被常见老年病困扰外,生前并没有像外公,爷爷那样,遭受癌症之苦。前年夏天一个熟睡的夜晚,外婆在睡梦中被外公悄悄地带走了。
年齿渐长,我们都察觉到时间在许多地方留下痕迹,春去冬来,新旧交替,在老人身上最明显的便是衰老。美国作家飞利浦·罗思说“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大学寒暑假,我会见到爷爷奶奶和外婆两回。即便衰老是一条长长地、缓慢地曲线,可在寒暑假的间隔中,你依旧会明显感觉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牙齿软化、听力下降、记忆力模糊、肌肉变软、关节僵硬、走路困难。对衰老和疾病的恐惧不仅仅是被迫忍受对种种丧失的恐惧,同样也是对孤独,无助的恐惧。
当爷爷和外公的身体衰败,不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当外婆住进了疗养院,几点钟睡觉、穿衣的偏好、自由的行动无不被别人盯着。一切都难以按自己的意志去维持。仓廪不实,亏缺礼节,身体不强,丧失体面。眼睁睁看着自己无法维持体面,这真是很悲凉的。当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利。他们只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即如何维持与他人的联系。
可惜这种权利并不能常常如愿,倒不是因为子女不孝,而是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老人会面临系统性的情绪、心理问题。现实便是,“有距离的亲密”代替了“真诚的陪伴和沟通” ,"塞一些钱"缓和了“子女们孝顺程度” 的焦虑。
作者阿图·葛文德作为白宫卫生顾问,目睹从事医职的父亲的急速衰老与死亡,同样无能为力。书中不断提出,思考衰老与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最大的体会是——思考死亡不是思考如何应对死亡,而是思考如何能活的更好!我们总是会老的,当我们年老体弱,无法照顾自己时,什么是生活值得坚强过下去的理由?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时,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需求的顶端——成就以及自我实现。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你的专注点开始转向当下,放在了日常生活和最亲近的人身上。这些愉悦和最亲近的人,也许成了他们值得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朋友曾在微信发过一条朋友圈,她在给舅舅烧香时,小女儿问她:“妈妈,今天是有人过生日吗?” 她说:“不是,是二舅公去了天堂。” 小女儿问:“去天堂是什么意思?”她想了一下说:“以后我们见不到他了,如果想他的话只能看照片。”小女儿摇摇头:“我们可以去天堂看他!”她温柔地拉着女儿的小手说:“可以,但不是现在,最后我们都会在那个地方见面。”
谨以此文纪念爷爷、外公、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