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人,死亡历来是个禁忌的话题,但阿图·葛文德医生在《最好的告别》中却从医生的视角告诉世人他的思考。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寿命延续到了前所未有的长度,“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不适用于当今这个时代。但在乐观地展望人人都能活到100岁之前,如何“善终”这个问题已经无情地摆在了眼前。
相比可以延续的生命,衰老却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可以依靠心脏起博器、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技术手段让一个人“活着”。但试问全身插满管子,脸上戴着氧气面罩,靠着床头的心电图上一丝丝微弱地跳动来确认一个人还“活着”;直到离去的时候,血管里流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这种“活着”真的是躺在床上的病人想要的吗?
如果拥有生命不代表拥有生活,这一切延续生命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
或许在生命走到尽头之时,病人想要的只是简单的与家人再过上一段如往常一般的生活——一起喝着可乐看球赛、一起参加朋友的婚礼、甚至只是吃上一口巧克力那么简单。
此时,一些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的谈话就非常必要——虽然那很艰难。在了解了他们最看重的东西时也就能够在需要决断之时更明晰的判断该采取何种措施。
不过这个观点多少有些西方化的理想,我无法想象在中国和一位老人讨论他临终之时要做的选择——即使这是为了在必要时替他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在看完这本书时我试着与同事讨论书中的内容,但话题进行了不到两分钟就被她制止了,毕竟关于死亡的话题不仅过于沉重,还带些“晦气”。
之后,我把这本书借给了办公室的另一位同事,她看完后告诉我这本书“真的好可怕”。
是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死亡的恐惧依旧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身后。但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逃避是没有价值的,“死到临头”才惊慌失措或许是最坏的做法。
书中提到的“善终服务”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新的可能。“善终服务”简单来说就是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来为垂死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顾,让他们“有尊严的死亡”。相对于靠着机器的帮助勉强地维系生命,倒不如用面对死亡的勇气来做出自己想要选择。
可惜的是这项从英国开始推行的服务在中国还远在起步阶段,有趣的是当我搜索“善终服务”时,列在前排的都是XX宠物善终服务公司。这应该更能说明国人对于死亡的禁忌——不是不明白善终的价值,而是无法直接去面对。
借用葛文德医生在书中的一个观点: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没人愿意过早的面对死亡,但当死亡无可避免的时候,究竟是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是以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度过最后一天值得我们细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