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海洋里,你不知道下一块礁石会是何种模样。
在来北京满三年的时候,我辞去了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成了一名科普译者。
都说文学翻译是个寂寞的行当,科普翻译又何尝不是如此?夹在科学与文学之间,两头都略懂一点,但不懂的东西更多。我是理工科出身,自从接触翻译开始,我就一直有意识地补习外语;如今真的以翻译为业了,又常常要查阅相关的教材、论文。科普翻译常常要接触到新的知识,如果要翻译书,更是要对这个话题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所以“现学现卖”的能力很重要。在知识的海洋里,你不知道下一块礁石会是何种模样。
很多科普书都会找相关专业领域的人而不是专业译者进行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翻译其实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输入考验的是译者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输出考验的是汉语表达能力。所以,不是说英语能力强就能做翻译,还有一半功夫在中文表达上呢。理科生又尤其缺乏写作方面的训练,要想成为好的科普译者或作者,一定要自己有意识地练习、提高。这里顺便教大家一个选书的小窍门:一个好的科普作者翻译的科普书,质量一般不会差,因为他们在知识素养和表达能力上都过关了。当然,这是一般情况,一本书的质量怎么样只有看了才知道。
其实对我而言,翻译最大的成就感其实不在于作品得到肯定,也不在于报酬,而在于完成作品这件事本身。优秀的科普文章、书籍往往融合了理性的思考与不经意间流露的情感,其丰富和细腻程度不亚于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如果能成功将它的情感传达出来,那么快乐又添一倍,感觉仿佛是自己写了一篇好文章。虽然明知道沾了作者的光,但这小小的虚荣心恰使我能更好地专注于翻译的过程。
几年前种下的梦想,终于在今天曙光乍现。我大学学工科,大二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翻译科技资讯,后来在工作之余兼职翻译,竟不知不觉走到今天。中途有不少波折,最终却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眼前,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文为“好中文的样子”第一课课后练习作业。题目很简单,写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写成流水账。最终写成这篇,感觉更多是在讲述个人的思考,而非自身经历、行业见闻,标题我也不太满意。不过写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好的审视自己的过程,将来也许会重写一篇,希望能比这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