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罐可乐
十几年前的夏天,爸爸为了能送我到北京,顺道出差,我在北京站转签,半夜12点,我登上了一辆暑期加开的绿皮老火车,旁边坐着一群年轻的农民工小伙子们,嘻嘻哈哈,使劲全身力气轮流要敲碎冰冻矿泉水里的大冰坨……
落在一片喧闹又落寞的冷灰色调里,我微小得一粒灰尘都算不上,突然听见有人从对面车窗叫我,原来是爸爸!他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罐装饮料:“给你一罐可乐。”
然后,我就看到他转身消失在了站台灯光的不明夜色里。
身边已备足了食物和水,看似并不需要一罐可乐了,又是最最可能的必要的。
我接了可乐,定下心来,他也放了心。
你带手绢了吗
赫尔塔·米勒的诺奖演讲标题是:你带手绢了吗?
说她小时候,每次出门,妈妈都要问她带手绢了吗?(类似于我们今天说带纸巾了吗?)没带的话,米勒会怨自己记性差,老是忘带,害得妈妈每次都要回屋取;带的话,又嫌妈妈啰嗦了。起初,米勒待自己的母亲和大多数子女没什么差别。
但渐渐的,她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母亲这样问她,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表达。相当于我们常见的,孩子出远门了,一般母亲可能不会拥抱儿子,大声说“我会想你的”,多半只会端详一下儿子的脸,然后给他扯正一下衣服,或者象征性地掸掸灰。
孙犁曾回忆自己的母亲,说那时候自己生病了,要去外面疗养,穿着白褂子的八十多岁的母亲,倚在廊柱下,说:人家生病都呆在家里,你怎么往外跑呢。……那是他和母亲最后一面。
米勒接下来要表达的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就是不善言辞,这就需要我们拨开语词的谎言性质,看到实在的样子。而要看到亲人的爱,尤其牢记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理解。
于是,米勒后来干脆不带手绢了,每次她都愉快地听着妈妈的问询,看到她回屋为自己拿来,她就沉浸在爱里。
她不喜欢我所有的蓝色内裤
“妈妈,奥琪不喜欢我所有的蓝色内裤。”
“真的,我去卫生间,她亲眼看到。你看我这上面的桃心,女孩子应该喜欢啊,可能因为它是蓝色的。我粉色碎花的那条,她就喜欢。”
小塔洗完澡,注视着它裙子里的小内裤想起来的。
孩子的语言和实在联系得最为紧密,心如明镜,不将不迎,来则应,去则止。
结尾的话
真诚地说: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