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红2019—09—22焦点初级17期坚持分享第68天
心理健康课上,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做团体活动。
每次上课前,为了有新的心理活动体验,聪明的孩子们都会提前先给我预热:老师,想你了,求抱抱;老师,几天没见,您又变年轻了;老师,您看起来才十八岁……哈哈,这群孩子,夸人没底线了。
讲真,孩子们开心的投入课堂时,收获还真不小。很多时候,他们出色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就拿上周的一节课来说吧。课堂上,我们组织“亲子关系碰碰撞”的活动,即几个学生一组,自愿结合,扮演家中不同的角色,把家庭中矛盾的产生和化解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热情高涨,话没说完,几个学生已经高高举起了手,本来计划三人一组:爸爸、妈妈和孩子,结果有四个积极分子,谁也不愿意放弃,好吧,二胎政策放开了,那就一个大宝儿,一个二宝儿吧。
分配角色的环节是我意想不到的。不到一分钟,角色分配完毕,男生拿出了绅士风度:我都行!女生也毫不逊色,哪个角色都可以!以前的学生,上课要分角色朗读课文,哪有如此爽快的?都争抢爷爷、爸爸的角色,好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角色分配完毕,活动正式开始。“大宝儿”和“二宝儿”在讲桌旁假装在玩游戏,争抢电脑,互相撕扯着,最终达成了和解:一人半小时,一人玩时另一个在旁边安静的看,总算安静了下来。一会儿,“爸爸”从外面回来了,刚一敲门,坐在下面的“小观众”都忍不住提醒:“快关电脑!”可谁知,俩孩子都像没事人一样,根本就不怕。我也在想,什么情况?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接下来的矛盾会如何产生?
“爸爸”回来了,径直走到电脑旁,“你,起来;你,也起来”左右手轮番上阵,一把拉开一个,自己一屁股坐下来,让老爸我玩一会儿,敢和我抢电脑!说着,一条腿已经翘在了桌子上,那动作,那神情,活脱脱一个熊爸爸的形象。班里顿时掌声响起,接着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活动很精彩,孩子们体验很深刻,我也感受颇多。其实孩子们展示出来的都是自己家庭生活模式的再现,有的民主,有的专制。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有的平等尊重的耐心交流,有的拳脚相加的暴力对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最终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