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一直在转发一条关于“校园暴力”的视频,视频中几个女孩操着我无比亲切且怀念的家乡话,不停的辱骂和抽打一个绿色衣服的女孩,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家乡的口音听起来如此刺耳,如此难受,视频更让我看的气愤,朋友圈转发的都在骂,我也在骂,但是冷静下来,确实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内心是如此的暴动,为什么“校园暴力”屡禁不止,仍然是中学生最大的噩梦?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我之所以特别的气愤,也许是因为自己已经过了那个青春躁动的时期,而且我还有个妹妹,她也是上初中的年纪,视频中施暴者也疑似是我妹妹同一个学校的学生,这让我在气愤的同时,也很担忧我妹妹,她会不会被人家这样欺负,她会不会这样欺负人家?我还在视频下面评论,“如果我妹妹被人家这样欺负,我一定打死她”!突然,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小孩子的内心会住着一个可怕的恶魔。是溺爱,是父母家人无限制的宠爱,自己家的孩子不允许受一点委屈,甚至打骂父母也只是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是原谅的理由,如此娇纵,父母都不放在眼里何况是不相干的别人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为父母的模范作用,从小我们其实一直是在模仿父母的行为,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三观”,视频中施暴者一直在说“你知道我妈是谁吗?谁能惹得起?”结果朋友圈都在调侃“她妈到底是谁”?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她妈妈给她的印象就是“暴力解决一切”?或者说是所谓的“混社会”?这些我们不可以下定论,但是我觉得是有这个可能的。当然,还有可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安全感种种原因吧,可能性太多了,总之这是一种性格缺陷。
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视频,内容也差不多,当时我也是十八九的年纪,也是正处于经受“校园暴力”的阶段,所以看视频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痛心的感觉,觉得不过是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而已。说到这了,在此我应该向那些已经记不起名字和脸的同学们说声抱歉,对不起,那个时候的我其实也是和视频里的那些人差不多,也是“施暴者”,也许是青春期的躁动,总之是不对的,不过我们那个时候好像不会那样去侮辱一个人,而且对方也没有不还手的时候,也许是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吧,所以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打过人也被打过,但是似乎都没有什么“心理创伤”。
去年的时候还有一部大火的电影——《少年的你》,当时是和前女友一起看的,她在我旁边一直哭,我还有点不理解,现在有些理解了,女孩子在乎的点和我们男孩真的不一样,我找出了我当时看电影后在朋友圈发的动态,分享给你们“电影确实不错,就是有点压抑,初心和立意特别好,非常正面直观的讲述了校园暴力,霸凌的情况,这是现代社会各界迫切需要重视的的教育问题,电影里的情节稍有夸张,或许并不夸张,我们也经历过那个年纪,有过欺负别人也被别人欺负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比较顺畅的成长起来的,也许我们经历的多了或者是因为我们是男孩,本来就没心没肺,最终没有像电影里那样悲惨,造成那样的惨剧毁掉了那么几个花季的孩子,几个本来还可以的家庭,谁该来反思这个问题?校园暴力的解决方式绝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从教育和引导的根本来让孩子意识到社会应该更多的善良和美好,人性的最根本是爱,对世界万物的爱!”
我觉得当时的评价和思考应该是客观的,对于今天看到的这个视频,我朋友圈也发表了简单的看法,也分享给大家“我的建议是朋友圈不要再转发那条校园暴力的视频了,这对受害女生来说也是一种伤害,那群施暴者交给法律来处理,具体他妈是谁也交给警察来查,目前是“两会”特殊时期,相关部门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的,各位还是考虑一下受害者的感受,她一定不希望那么多人看到她崩溃时倒在地上的样子。”
其实关于这个话题,真的是说不完的,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是社会风气的问题,也是经济高速发展下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开始形成一种近似于扭曲的“三观”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家庭缺少爱,社会上缺少关心,校园里缺少正确的引导,这都是造成这类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个人觉得,首先从父母抓起,每一个父母不分学历、地位的高低,首先应该接受正确的良好素质培训,从自身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导向”,学校里应该把一味地抓成绩提升,抓升学率等表面工程适当的放一放,真正发展素质教育,我说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让教育实实在在的走进学生的心里,切实发挥“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心里追求“真善美”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爱世界,总之我觉得,应该让他们首先学会如何去爱,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