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学校的班主任《德育经验交流会》,佩服之余心有疑惑:为什么同在一所学校,老师和老师的差距,学生和学生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为什么优秀的总是少数,更多的是平凡普通的人?
毋庸置疑,排除其他因素,尤其是变优秀要付出的代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成为优秀的人吧。就拿上台分享的这些优秀班主任们吧,他们就是身边优秀的人,他们讲的带班方法也是让人变得优秀的方法,可为什么讲过之后往往只是当时的震撼佩服,或者后期短暂实践,工作的常态就又回到自己的状态呢?我猜想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优秀人的优秀方法,不具有可复制性。他们几乎都是“拼出来的辉煌”,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们人前人后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这中间一定牺牲了太多自己的时间,忽略了时间成本或者自我身体状况,拿命在拼的工作态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况且,班主任也是人,总要成家,也有自己的孩子要教育,不可能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却同时是个不负责的家长吧。所以,这种不可复制性的优秀,就不适合普通大众,不容易推广普及学习,不能惠及更多学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只能直接惠及他所在的班级,或者给学校打打名气。
第二:学校领导的展示平台不够大,频率不够高,奖励政策不够突出。这么优秀的老师,是不是可以让全校所有老师家长都来听听,一展班主任队伍的整体风貌。三年磨一剑,至今才试锋芒,会不会有点晚?而且才十几分钟的展示时间,怎么突出每一年的工作重点和亮点呢?也许可以形成一学期一交流的风气,至少一学年,让这些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心得理念,甚至是有的弯路,形成文字,打印成册,新班主任们人手一本,随时学习,那样也许可以带动一批志同道合之人,整个学校呈现一种追求卓越的风气,这些“后浪”们就更推动元老级优秀教师的进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政策倾斜和物质奖励,除了班主任费比其他班主任多两百之外,教师节表彰多点几次名,多拿几千之外,是不是可以每次交流的特等奖有很大的物质奖励,或者购房优势等等,这些事情才是让优秀班主任感到更温暖的动力吧,也同时诱惑很多追求平凡的班主任走进优秀的圈子。反观现状,分享后的优秀班主任们,仍然兢兢业业努力,可能身边人除了佩服还有嫉妒或者疏远,可能他们的优秀让学校提高了的治班标准,就如,一个年级有一个全勤的班主任,领导可能就让其他班主任跟他学习了,这无疑就对班主任形成了道德绑架。追求卓越,是自己的意愿和权利,不是学校强加的义务。
第三:优秀的人几乎都是主动想变优秀的人。主动性永远是长远优秀的保障。一个靠身边人推动的人是最终也学不会自己成长。但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事不是探索自我价值,依靠自己,活出自己吗?目前我是这样理解的。我的班级理念之所以选择了“民主自治”,就是立志未来要成为一位名师,那个时候要到各个学校学习,或者讲课,那势必就不能花很多时间在班里,我必须要建设出一个能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民主平等的班集体。让他们离了谁都能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最终自我成就,整个氛围民主平等,不受外力强迫,一切发自内心,自愿遵守各种规章制度,非常自律的奔着自己的目标去!甚至在班里放一部手机,值日班长轮流用它给我远程联系,我远程遥控就能传达学习工作,班级有我没我一个样,最终实现“无为而治”。当然,目前阶段暂时达不到,考试前后,我还是得在班定定心,还有各种家长,学校通知,都快变成传话筒了,并不能体现我的创造创新能力。
因此,“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育不仅仅要有优秀的“星星之火”,更要在整个教育大环境下形成“燎原之势”,这样才能惠及很多学生,带动一批优秀教师的成长,改善整个教育大环境。具体来说,班级管理,我力求建设出一种可复制性的班级管理体系,解放班主任,还原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不越权完成家长的责任,不代替学生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语文教学,坚持有深度,看书写教学日志,日更一文等,让自己成为语文人,给学生一滴水或者一桶水的时候,自己已经变成了一片海洋。最后,关于班主任和教师的关系,一定是先成为特别优秀的教师,从而也是特别有想法的班主任。教师的本职工作不能忘,教好学生,上好课,才是一名老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 2020.6.23于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