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员工打造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个年轻的员工很勤奋。我与他特别约定了一个训练的方法,即每天做改善分享,1000字的样子,持续一个月,不管写什么,写了再说,他说好。
可是最近一周来分享已经停止了,原因是上周做了很多关于客户的内容,譬如客户分析会议,譬如拜访重要客户等等,反正都是一些“显然很重要的”事情,我当然知道这些安排,但先前约定的分享并没有终止。
我问他为什么停止了。他很不好意思的跟我说了“原因”,当然,原因如我上面所写,我本是知道的,他的“忙碌”真的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要问的问题是,这个“忙碌”与我们先前约定的“结果”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来决定或判断“所谓的拜访客户销售产品”与“写分享总结”哪个更重要,谁又有权利做这项计划的更改呢?
几篇文章我写了很多“常识”。大家可能会问,拜访客户这样的事情显然比躲在家里写总结要重要得多啊
,这难道不是常识吗?这的确是常识,但是在这之前,管理者与执行者不要忽略掉一个更重要的常识,即“结果”是谁决定的。
复习一下执行的等式:
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而结果不是自说自话,是给客户的。
也就是说,这个事情重不重要,并不由你说了算,而是应该由你的客户说了算。客户是结果的直接受益者(买方),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一定会趋向于“得到最大”的理性去发展。在上面提到的那个训练游戏里,指令发出者是我,我就是执行者(写分享)的内部客户啊!执行者怎么可以假定客户(我)也认为拜访客户更重要呢?从我的角度,我的训练计划就是不中断的30天。现在有了空档期,训练计划其实已经搁浅了,执行者是否懂得这个真正的损失呢?所以真正有权利更改计划的是“指令发出者(客户)”,而不是执行者啊!
举个例子,夏天到了,我们出去吃烤串,我就是不吃辣。店里头决定说,这个烤肉不放辣是没法吃的,全北京的烤串没有不放辣的,所以非要放辣。结果会怎样呢?
我所看到的训练的这个游戏里,是一个结果根本没有完成,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未完成的结果。最终的结论是,一个结果都不会完成。但是执行者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代替”公司做了“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事情”。注意,这只是“事情”,不是“客户要的结果”。“我以为”这三个字,会毁掉多少牛X的商业模式与创业企业!
企业里绝大部分救火与擦屁股的事情,估计都与这个看起来无比正确,却做了错误的事情有关。我把它称之为“好人范式”。职业化的习惯不是靠简单的积极勤奋就可以达到的,而是一门真正的科学。绝大部分的职业者,都是习惯于用“做人”的习惯来“做事”,而且这么做的真正害处是,人很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了非客户价值的事情,等到“客户”不满意时,居然还一肚子委屈。好“人”与好的“职业人”可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强调发心,后者强调的更多的是规矩与行为。
所以我更多的建议领导者们与下属一道去上执行力相关的课程。在这个基本面上达成共识,即谁是客户说清楚,你的价值谁决定说清楚。在指令语言上做统一(怎么布置任务,怎么要求结果),避免下命令时出现的无效盲区。在责任要求上从头开始,变“期望”为“要求”。而要求的方法,需要从“感觉”到“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量化。
执行力的基础是有效的结果沟通,本质是客户价值。
有人会讲,古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很明显,将军在打仗时,完全听后方领导的可能要出错。将军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做出务实的处理。员工自主选择重要的事情做很正常啊。你为何要反对?
这句话是字面的翻译,千万不要被它表面意思误导。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只是要提醒你,这句话的本意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战争的结果是请你要赢!)。
多简单。与员工定义清楚结果是什么以后,当然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定义不清楚这个量化的边界,那还是请你正经的与团队一起认真学习执行力的基本原则,或者,至少讲讲内外部的客户价值吧。
这个在市场经济里,无论何种商业模式,无论什么阶段,永远不会错的。
汪君华,北京新易太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SMART持续盈利发起人。在企业战略规划咨询、运营管理、战略营销、领导力、执行力等领域,企业文化推进落地实施、企业转型核心中高层系统提升全案层面有深入研究及管理实战经验,帮助京博集团,立白集团,中国人寿,老百姓大药房数百家中国成长型企业的取得成功发展。来源:【晚六早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