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是我们一生中需持之以恒要做的事。除了要读书,还要会读书。
会读书就是有目的的读书,知道如何高效的将知识转化成个人的能力。
①有目的的读书
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弄明白自己属哪类学习者。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以通过考试或拿证为目的。这个时候读的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分数,所以,能理解、记忆知识就是这类学习者最重要的。
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是指成人/职场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读书,强调用书中的知识解决我们在生活中某个方面的问题,或者想在职场中提升某个方面的能力。 同样是读书,这两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前者是为了记住知识而读书,后者是带着问题去读书,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而读书,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我们大多数成人/职场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如果是这类学习者,就去读致用类书籍吧,就是指导性比较强的书籍,比如,卖不出产品就去读与销售有关的书;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想科学育儿,就去读育儿和亲子关系方面的书……。
可能有人会说读书为什么要带目的性啊,不管哪个方面的书都可以读一读,多读书总是好的,以后可能用得上呢。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依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思维。我们假设某位职员已经连续二三个月没有卖出产品了,产品卖不出去意味着收入的锐减,甚至会对当前的生活造成影响,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找销售类的书籍来读,解决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成年人/职场人的读书时间有限,为何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我们最需要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书上?
读书不要贪多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能力一项一项提升。
②把知识转化成个人的能力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在两周后的记忆留存率约为10%。我们试着回想下,在两三个月前我们看了哪些书?还记得哪些内容/知识点?所能记得的内容已经非常少了吧?能够应用的就更少了吧?说明通过记忆知识并不是有效的阅读。那么如何才是有效的阅读?只有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有效果的阅读。
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出,利用“便签法拆书”能够帮助学习者将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把知识拆为己用。
便签法拆书7步曲(适用致用类书籍)
首先,在阅读前准备三类便签,可以是纸质也可以是电子档,我个人喜欢使用电子档,方便查阅与加工,三类便签可以用三行列表代替。如图
第一步,选书。确定读这本书是为了提升我们某方面的能力或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读什么书,看到别人推荐什么就去读什么,我认为这不是最有效的读书,别人认为某本书好是因为这本书解决了他的需求,但未必符合你的需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明白我们自己需要解决哪个方面的问题,或提升某个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去找别人推荐的相关书籍。
第二步,快速阅读,找出书中对我们重要、需要的内容(可以是理论、建议或观点)时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我们自己的语言简练清晰地对我们需要的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是自己得到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如果是理论的部分可以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建议。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不能照搬照抄,重述的意义是检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书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
第四步,针对I便签的内容,在A1便签写下我们的经验,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与I标签的内容有明确的对应;要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A1便签的目的是通过回顾经历,把知识与经验关联在一起,经验不再是独立的经验,知识也不再是独立的知识,已经内化成我们自身的认知。比如我们看到书中某个内容的时候,在心底大呼“哦,原来是这样啊,难怪以前……”这便是大脑由知识关联了经历,如果是成功的经验,终于明白能成功的原因在哪,那么这个经验也可以应用到其它方面。如果是失败的经验,则会反思不足之处,原来是因为还有些没有做到。我们多数人到这一步可能就结束了,觉得自己明白了,懂了。之所以我们读的书用处有限,便是这个原因,因为到这一步还不够。我们把知识与经验联结后在大脑形成一种新的认知,须设想未来在何种场景下如何应用,也就是提前预演应用,这便是内化知识。
第五步,规划应用,把第四步形成的新认知,在脑海里构建未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写下来(提前预演)。首先我们需要定一个目标,要有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结果可导向的(result-based)、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的目标(即目标遵循SMART原则),然后规划行动方案。在规划行动时问问自己: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在哪里?何时开始?是否在使用了I便签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吗?总结起来就是目标明确可达,行动可控。最后将目标和行动写在A2标签。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多数学习者在反思经验后就已经结束了,并未把新的认知记录下来,如果近期内用不上这个认知,很可能时间一长,就忘了。所以写下来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提醒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在脑中已经预演过应用,未来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便能快速反应。
第六步,不管看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要在我们有做便签的页面做提醒标识,方便查阅。
第七步,将所有A2便签(纸质)贴于醒目处。电子档的可以存在手机里,纸质的也可以拍照存在手机里。时常看看,提醒自己,尽快落实行动。
(提示:如果书和便签都是纸质的,I便签和A1便签直接贴于书中的相关页面上。)
我们来总结一下三张便签使用的步骤:重述知识-关联经验-反思经验-内化知识-规划应用。实际应用时,就是能力的体现。按照这个步骤将知识应用起来,就完成了由知识到个人能力的转化。
将知识转化成个人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有效的读书,而不是记忆知识。知识不应用,知识仍只是知识,不能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多少改变。
最后总结一下运用便签法读书的好处:
1、 能最大程度解决读书记不住的问题。
2、 锻炼阅读时勤思考的习惯、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
3、 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与应用,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4、遇到打动自己的观点或建议立马拆拆拆,为写作者解决了寻找写作素材的难题。
5、每三张便签就是一个知识点,知识点积累多了之后便可以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6、在我们翻阅整理自己的知识点时,很有可能产生新的写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