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个词我听过不止一个人在说。我听过樊登讲过《刻意练习》这本书,也听社群的小伙伴说起过,我也一直自认为在进行着“刻意练习”的日更。
然而,当我翻看《刻意练习》这本书,真正地一页一页地翻,我才发现,刻意练习还没有和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我还没有真正践行刻意练习。原来我的刻意练习都是错的!
1我理解的刻意练习
在我看来,刻意练习就是不断地对某一块知识或技能进行的反反复复的练习。练到什么时候,练到什么程度,我自认为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就拿写作日更来说,每天1000字,不断地练习下去,我相信每天我都会有进步,最终一定会获得不菲的成绩。如果没有获得成绩,那一定是练的时间还不够,需要不断地刻苦地练习下去。
然而,《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是错误的。这不是刻意练习,而是天真的练习。
书中举了一个打网球的例子。在最开始,还不会网球的时候,你会找教练,或者找相关的视频来学习怎么打网球。当你按照指导学会了基本动作,可以与朋友对打以后,你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在这期间,遇到问题,你还会找教练,找视频去解决,直到提高到了某个水准。你在这个水准下打球,很舒畅,得心应手,已经接近了职业球员。然而你还会发现,你还是会有一些弱点,无论如何你打球,你的能力也不能再次提高了。
这在学习任何一项知识或技能的时候都是存在的,你达到了让你满意的舒适区,就像每天日更1000字,你永远也不会有更多的提高了。所以,开了20年汽车的老司机,一定比只开了5年的司机更擅长开车吗?做了20年的程序员,一定比只做了5年的程序员更懂得编程吗?写了20年的作者一定比只写作5年的作者更会写作吗?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2真实的刻意练习
真实的刻意练习应该是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a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点目标
就像书中所举的大学生的例子来说。他在记忆数字的练习中,设定了明确的短期目标:每次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如此的练习,使得他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记住了惊人的82个数字。
如果不设定这样的目标,或者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那他的记录恐怕不会超过10。
写作也是这样。目前我每天日更的字数1000字,我没有给自己一个更高的标准。我相信随着每天不断地日更,我的日更字数会越来越多。但回想日更这几个月,我的字数一直是这个字数,没有变化,有时还有减少。这就是因为我没有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短期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b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还是那个大学生的例子。当他训练到第39个数字的时候,他会为自己鼓劲,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这一天突破到40。好几次他都会大声地拍桌子,告诉自己他做到了。而他也真的做到了。这源于他的专注。
要想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专注。写作也是一样。
回想自己写作时经常看看这个,望望那个,任由杂乱的思绪想这想那,这样怎么能够提升字数有所突破呢。所以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的你的任务上。
c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假如天天写作日更,写的好坏不管不顾,不找写作高手指点,埋头苦干,写作能力怎会有提高呢?
那个大学生之所以可以背到82,是因为作者对他的背诵给予了准确的反馈,每一次都让他坚定了信心。如果背的对不对,没有人告诉他,恐怕做这样的事情,他早就没有了耐心。
d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在这之前,我不觉得自己存在舒适区。我的潜意识认定自己只能如此,每天日更1000字是我的极限,我会抱怨我的工作和生活占用了写作的大部分时间。然而,日更1000字真的是我的舒适区。
我会关注我的字数,每当扫过字数统计的那个位置,看到接近1000字,就有些胡乱地想要草草结束。虽然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为了凑字数而日更达到临界点,但我的潜意识就是这么干的。
书中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尾声
《刻意练习》我还未看完第一章,但他对我的启发是巨大的。所以,在此我要确认好自己刻意练习的短期写作目标。
在5月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要日更1200字,
希望各位朋友可以监督我。
截止到此,写作刚好一小时,1767字。(这是专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