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音yǎn,演)原本是袁绍手下谋士,后被下狱。曹操攻破袁绍之后任用其为别驾从事。208年之后任曹操的组织部长,为曹操政治军事集团推荐选拔了大量人才,最后却含冤而死,《三国志·魏书》有记载。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崔琰的故事。
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曹操帐下谋士。
跟随袁绍郁郁不得志。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不长于言辞,平时喜好击剑,崇尚武功。21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等。27岁时拜郑玄为师,然而时间不到一年,191年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崔琰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到过长江、洞庭湖地区,在广泛游历中开阔了视野。
袁绍听说崔琰的名气后专门征召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县起兵,驻扎于延津渡口和曹操对峙。崔琰规劝道:“天子銮驾在许昌,百姓大部分都支持朝廷,曹操占据了政治优势。我们应当谨守边境,不要轻易动兵进攻。”袁绍根本不听,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得大败。袁绍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都想得到崔琰扶佐。崔琰推说自己有病,哪方也不得罪,最后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依靠阴夔、陈琳全力营救才免于一死。
效力曹操施展才干。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曹操有次得意地对崔琰等众手下大臣说:“冀州户籍竟然有三十万之多,真是可以称得上大州,以后的兵源没有问题了。”崔琰回答说:“当今汉室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而先想着扩充实力,这难道是老百姓所期盼的吗?”左右都大惊失色,曹操却对崔琰肃然起敬,当即向他表示了歉意。
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把主要精力全放在外出打猎、改换服装和车辆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曾听说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尚书》记载此事以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刺他。现今国家衰败,您父亲正在外戎马征讨,操劳辛苦,世子您应当遵循正道。希望您马上烧毁猎具,舍弃行旅戎服。”曹丕一听很有道理,马上言听计从。
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崔琰升职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但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征召了杨训。213年,崔琰被任命为尚书。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女婿,曹操征求崔琰对立世子的态度,崔琰却毫不犹豫支持立长子曹丕。他答复道:“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调其职为中尉。
曹操为之“床头捉刀”。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请求面见曹操。因为曹操身高才一米六五,感觉自己不够高大威猛,就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站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悄悄地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捉刀”典故的由来。
辛劳一生含冤而死。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这句话有不逊之意,因而把崔琰逮捕下狱,不久崔琰就被曹操赐死,享年53岁。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恨。”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崔琰则是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狱中大骂曹操欺君奸贼,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
作为一名老组工干部形象,崔琰为人刚直不阿,严格按照原则办事,后世评价颇高。这里简单摘录几句,谨供大家参考。
曹操对其人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道:“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体现了其一贯的正统思想:“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清代梁启超对崔琰执行的干部路线评价很高:“古者任官,各举其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汉、魏之间,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书,而天下号得人;毛玠、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不为人择地,不为地择人,则吏治隳也。”
黄河歌者赞曰:
伯夷风遒劲,史鱼直若矛。
晚成钟鼎妙,魏武为捉刀。
至今说崔琰,秉正冠六朝。
黄其军
作于2018年4月5日 (古历二月二十)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