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在自读课文上和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没有课后练习题,但是有旁批和和课后阅读提示。习惯参考课后练习题的我们就得转变视角,从旁批和阅读提示中找切入口。
课本中常见的旁批有:问题式批注,感悟式批注,理解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点评式批注。如《雨的四季》,《再塑生命的人》,《植树的牧羊人》等等。他们有的针对课文关键内容,有的提示写作技法,有的点评精彩之处,还有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或者是设下疑问,拓展课文。
课后的阅读提示,一般是结合单元阅读重点来谈的,针对本课的独特之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也会指向课外,目的在于落实从课内到课外,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读的阅读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来助力我们的教学。
寻找切入点,展开教学。肖培东老师在教读《一滴水经过丽江》时就是巧妙的利用课后阅读中的“别具一格”,切入教学的。
模仿借鉴,自主探究。借鉴课本中的旁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旁批,自主鉴赏课文内容。如《荷叶 母亲》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赏析式批注,再给课文补写批注。
参考问题,设置课外阅读。利用课文的批注,设置课外探究题目,或为课外阅读推荐指明方向。
借助提示,自主阅读。肖培东老师执教《一棵小桃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编者给我们了几个旁批?共几个问题?哪几个你能回答?2.哪个旁批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3.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没出息”的小桃树?读中体会深意。4.旁批1提示“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好的散文,情感不可遏制。如果贾平凹只能用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写那个字?这样的利用旁批,使得教学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学生自学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自读课,看似简单,实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巧巧妙引导学生阅读指向重点,如何渗透方法……,这些都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考查。自读课,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自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