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iStock©cosmaa)
年轻人的自尊水平总是极不稳定的,忽高忽低或者总是偏低,比如我自己。那些看上去自信甚至自负的人,也可能是在掩饰内心自卑的真相。
因为这样的不稳定,我总是陷入困惑和焦虑。最近在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比较多,借机做一下梳理。
01
何为自尊
自尊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百度定义)
这样的认同,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外界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02
外界评价
17世纪的西拔牙,有很多因为别人的一句诋毁而引发决斗的事例,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比生命还重要。现在社会虽不至于决斗,但是必须承认,别人的轻蔑很容易让人受伤,谁也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loser.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外界的认同来获得自我认可。
首先要清楚,外界的评价是不够客观和公正的。他人不在你所处的位置,没法感同身受。
哲学家的眼中,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所谓大众常识应该叫大众愚昧,因为这些常识总是倾向于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
这样的偏见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减少,比如常见的地域黑。
叔本华是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他的观点是:一旦我们充分了解到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
现在的情感博主总是倾向于教导众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这一招或许有用,但是实现起来很难。
实际上,面对外界的评价,我们需要加一个重要的因素:理性。
别人的观点,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需要通过理性分析,将正确的部分纳入自我形象中,而错误的那部分最好置之不理一笑而过。
03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尊最核心的部分。外界评价也是通过影响自我评价,而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尊水平。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在詹姆斯看来,失败并非任何时候都会带来羞愧。当某件事情,我们最开始就认为自尊和成就感有关,尽力而为结果还是搞砸了,我们才会感到羞愧。自我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
在他的理论里:自尊=实际的成就/自身的期许。
这个公式包含了提高自尊的两种方式:
1.降低分母,减少对自己的期许。
2.提高分子,努力获得更多成就。
精英崇拜的社会并不允许我们降低对自己的期许:我们不能坦然接受自己贫穷、丑陋、肥胖、衰老,也无法没法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一事无成毫无建树。
大众传媒加剧了这样的焦虑:企业家、明星的成功暂且可以接受,当我们看到网红博主月入百万、00后小朋友创业融资当上CEO、或者曾经熟悉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人是没法淡定的,特别是那些起点跟我们差不多的人。
成功学和励志的故事总是在打鸡血,好像再努力一点也可以爬到金字塔顶端。实际上,大多数人没法改变自己的身份,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可能反而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内心挣扎而痛苦。
2003年江西宜黄的高考状元杨仁荣,梦想是当物理学家,或者把自己冷冻起来百年之后再复苏。结果毕业之后专业面试通不过,做过文员、餐厅服务生、群发垃圾短信。害怕跟家人联系,9年不敢回家,直到母亲身患重病才出现。
这失去的9年让人唏嘘,但至少能让他认清现实,对未来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理性的看待外界的评价,对未来抱有切实的期许,同时脚踏实地行动,是提高自尊水平最合适的方式,也是面对未来最合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