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是成功之母

我女儿做题有个特点,简单的题不会错,难题不会做,这种特点在以前来说,有利于中考不利于高考,因为中考考察的是认真仔细,高考主要目的是拔高。但是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在不断提升难度,分层筛选,中考难题不会做就考不上好高中,高考难题不会做就考不上好大学,为什么难题不会做?不是脑子不好使,只是没有高阶思维,即使是因为脑子没那么好使,如果有了方法,也能做到事半功倍。

我有个朋友,他是个有着自己独特学习方法的教授,我拜托他来给女儿讲讲方法。他说在学习上,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假设你中考失败,没有考上好的高中,那么你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就变得很低,如果你没有考上好的大学,那你相对成才的几率就会变低,当然不是说不能成才而是概率变低。再具体落实到每次考试上,为什么老师会让同学们准备错题本,因为错过的题还会再错,错很容易,改错很难,所以尽量少错或者不错,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失败都不是成功之母。那在学习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重复。

假设一个知识点,我们听一遍就学会了,如果不复习也不运用,即使它很简单,也很快就会忘记,假设一个知识点很难,听一遍听不懂,只要你反复去听去看去琢磨,很快就懂了,接下来再反反复复去运用,这个知识点就是属于你的了。为什么会这样?两个原因,一个是人的记忆力是有曲线的,也就是遗忘有曲线,大部分人刚刚记忆完毕可能记忆量在100%,而20分钟之后就会变成58.2%,1个小时之后是44.2%,1天后是33.7%,1个月之后就只有21.1%了。所以明明我记住了,几天后就会完全忘记,可是当时我明明记得很清楚,为什么没多久就忘干净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非常有道理,用笔记下来,忘了就去看一下,多看几次就记住了,短期内的重复是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方法。

另一个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你对一个东西不能理解,你就把它背下来,背着背着就明白了,这又是什么原理?我们会发现读同一本书,第一次读和第二次二三次读时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因为阅历的增加,而是因为读多了会开悟,人在每次阅读时会激活不同脑区,从单纯记忆到逻辑分析再到批判性思考,是会逐步深化信息加工层次的,信息处理深度与记忆牢固度正相关,重复过程促使浅层编码向语义编码转化。

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还记得哪些上学的时候背过的古文和课文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再往下可能还能背出来那么几句,然后就卡住了,为什么前面几句会背而且还忘不了,越往后越不会背?想当初上学时可是整篇文章背得呱呱的。其实过了这么多年想不起来很正常,但是每篇文章的前几句却总是能张口就来,不是因为每篇文章的前几句都更朗朗上口、都更反复运用,而是因为每次背诵都是从前几句开始,这几句被重复的次数最多,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越深刻,越不容易忘记。

所以学习的真谛就是重复,很多学生总是在不停地学不同的东西,在做不同的题,但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的研究课本,你把课本研究得透透的,万变不离其中,无论是出中考题还是出高考题,都必须围绕着课本来出,但凡有一道题没有围绕课本,那出题的人就犯法了,要付法律责任的。但是课本题相对简单,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为了追求难度,课本都是一带而过,然后就是做各种题,做题不会就讲题,做题讲题做题讲题,到了考试还是不会,因为最基础的东西没有吃透。

所以当一个孩子哪一科不好,就从头开始看这一科目的课本,研究课本,甚至是背课本,当课本都记住了,无论怎样出题,就都不怕了。如果看不懂课本也不要紧,就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也可以一遍一遍地抄写,遍数多了就记住了,记住了就能用上,用上了就理解了,理解了就能反复地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