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小札
木易冬青作于武夷山
潺潺流水终于穿过了群山一座座,如同昨夜天光乍破了远山的轮廓。
——题记
千里水天一色,而我于水天之中。当然,这是最后泛游九曲溪,顺水而舟楫的感受。
我问深山,风雨还是云雾?
深山问而不答,因其亦不晓,山雨欲来之时,已然身此山中。
清晨浓雾迷离,武夷高山截断云雨,山中游人并不多,旅行也是旅人,还是要起早。乘坐景区巴士前往武夷山主峰,天游峰。
福建的山,视觉感受并不同于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浙江。没什么山势,仅仅垂直90度,宛若拔地而起,甚至有些宛若“酒樽”,崖边向外延伸,真乃造化神秀!
武夷山,大多山顶绿树覆盖,然山身呈岩峰本身般红褐与黑色条纹上下纹理,其身分布圆形凹坑、大小不一,红色、绿色、褐色苔藓点缀其上。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而宛若婴儿笑脸,时而如巨人金刚,奇绝非常!
848阶,天游峰见。传说彭祖848岁时,殷纣王为得彭祖养生之道,起了加害之心,彭祖为躲避纣王追杀,辗转数千里来到闽地武夷山,隐居天游峰,传说他带领子嗣及族人开山劈石、引水改道,开辟九曲溪、茶园梯田,将荒芜之地变为“鸡犬相闻”的仙境。

徐霞客言:“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因此天游峰闻名于世。
登临天游峰顶,游人并不多,这也是得了早起进山的因果。可见武夷山一览,美不胜收,九曲十八弯,绿水清波,怪异山壁,拔地而起,座座山峰,从云中错落飞嵌,竟不知山脚还是山尖,高耸入云端。仙雾宛若仙女素纱飘渺迷离,抚摸着山柱座座。石阶陡峭,直接攀附于天游峰悬崖峭壁之尖,不知是谁家仙童的一口气,将那座山峰的云朵吹向了我,渐渐,天游峰峰顶也丧失了视野,迷离在云雾之中。
下了天游峰,后经虎啸岩与一线天,辗转来到了九曲溪竹筏码头,与其他游人随意拼团,八人竹筏,方可发船。
竹筏划行于九曲溪之中,被群山万壑围绕,我们聆听着樵夫师傅讲述着奇妙风趣的九曲故事。河溪亦有几处存在高低的台阶,竹筏顺应溪水,溅起的水花增添了些许惬意与凉爽,而竹筏也被高低变化的溪水浸沁,可以聆听到溪水与竹竿碰撞发出的空隆,以及源源不断的溪水冲刷水中河卵石的率真。
一叶曲折过后,又一道坎坷,走不出,看不破。不知过了多久,小舟穿行于竹林围绕的尾曲之中,此时,潺潺流水终于穿过了群山座座,而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如同天光乍破远山轮廓。

最终,携带着诗意与浪漫,我行至下榻酒店,与老板品茗趣谈。先生见我诚恳,于是一聊就是下午到了傍晚,而此间皆为茶香氤氲。
先生跟我说,南平人的节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快。喝茶,打麻将,然后再喝茶。
我品尝了好几款乌龙,也在记录着杯中茶的前世今生。
我所饮的正山小种在金骏眉之后,虽说是同一种茶树,然而采摘先后顺序不一,便由此形成了两种雅名,而正山小种即英国女王的皇家御茶。
武夷山的茶叶,一年只采一季,这也是武夷山茶叶品质好的原因之一,采茶季是每年四月中旬到五月初,此时茶田里面机器繁忙,而此时游客也会最多。
茶叶自采摘到成熟,需历经晒青、摇/滚青(这个过程大约8个小时,或者一个晚上,停停又摇摇,重复好几次)。
那么,这个过程如何算到了“火候”?这需要人工去感受和把握青叶与青叶碰撞之间的香气。
再炒青,揉撵(而这时,茶叶是绿色柔软的条纹状),后再干燥,得到毛茶。
再筛选,三道烘焙,为了达到去茶叶火气的目的,所以说武夷山不存在“雨前龙井”之说。综上所述,武夷山茶叶自四月中旬采摘开始,直至十二月份工艺完毕。
那么,直接选购十二月份茶叶,岂不是买到了新茶?不然,十二月份茶叶火气依旧旺盛,饮后易上火,隔年茶会更好。
先生跟我说,茶叶的采摘需要合适的时间,和人一样,自己合适的就是好茶。做人做事凭良心,茶商首先要确保自己的成本不亏损,在利润方面要有良心,做人要有底线。
喝茶,不过两种动作,拿起和放下。人生如茶,拿得起,亦要放得下。
放下,未必只能“弃”,或许蕴含着“无”中可生“有”的机缘,注满杯中茶,再品人间清欢。正如武夷摩崖石刻中所题“立壁千仞,无欲则刚”。
尾声——
远处的白云是否也听过我的诉说,不晓,只能笑着你,也笑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