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一直认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直到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事事都去审视,那我的生活去哪了?这样压根没法生活,更别提生活得好或者不好的事儿了。
从经验层面上去理解,以有限阅历进行反思,透过书本去看见智慧,然后再去选择——天呐,大道至简,真正改变生活的是生活方式,是行动起来,是实践、是创造、劳动和生产……是运动,而不是思维。思维所能提供的是为行动为目标进行服务的。
过去我曾犯过很多这样的错误,当然,这和我并未意识到这是错误是紧密相关地。那是怎样的错误呢?——想太多、想得太复杂、太过于依赖思想、也太理想化。
抛弃真正的生活,并在这样的错误前提下过于重视和追求生活的意义。那么,就该问了——缺乏了真正的生活,如何能够看到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呢?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还是审视自身匮乏的生活、没有真正生活过的生活?似乎都无法从中得出正确答案。
这就像漂浮在湖面的无根浮萍,它可不像树扎根之后便不再移动,它随风而动,随湖面流动而动,还可能鱼群嬉戏闹腾让它飘到别的地方。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是浮萍,在旁人看来这很可悲,很盲目,甚至是不起眼。但是,当某一天它不断繁衍,经年累月,不,甚至压根要不了那么长时间,就几个月,它便开得满湖都是,它们的踪影变得随处可见。这时,我们再去看这浮萍,湖面荡漾它们也荡漾,但湖面流动它们却不再轻易可动摇,甚至鱼群嬉闹也无法撼动它们半分。其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你的生活不断丰富,当你的生活遍布各个地方各个方面,当你的生活与社会和自然紧密联结,这时,还愁看不到或发现不了生活的意义吗?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不知道别人,就我而言这确实很重要:当你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接下来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所可能导致的问题也就不会发生了。
举个例子:不成功可能由种种因素导致,如果这样去思考问题,那么种种因素都成为阻碍,甚至可能到中途就自己先妥协,屈服,放弃,最终不了了之,且永远不会成功。但我们要知道,不成功不是我们的目的,成功才是。我们一直围绕着不成功再打转,明白了再多不成功的案例和始由,我们依旧对成功一无所知不是吗?我们的注意力都放错了位置——我们放在不成功上面去了,我们的思考也都在围绕着原因在转,我们永远只看见原因,却忽略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联,忽略了我们真正在意的结果。这显然与我们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再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我一直紧抓着“坏习惯”不放,我总想着怎么去克服坏习惯,可是呢?越是想要克服它,它越是频频发生,我越是难以克服,最后整得精疲力尽,灰心丧气,心灰意冷。显然,我没能克服它。一直到现在,很多这样的毛病就根深蒂固了。但是,它们也在慢慢改善,改善的原因也并非是我更加努力,或毅力更顽强,或决心更大,或动机更强,不是,通通不是。之所以得以改善,是因为人一天的时间就24小时,其中大半时间用来睡觉,然后是衣食住行,再就是工作,生活的部分也同样有限,且我们无力改变这些。也就是说,这些从相对意义上讲就是不变的。那么,可变的是什么呢?如何去完成这些部分的方式方法,如何去提升这些部分的质量,以及作出选择——是愿意用坏毛病继续糟蹋、影响、败坏生活还是选择用好的习惯、正确的方法、更优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去填充这些部分?答案显而易见,不是吗?
这就是关键所在了:既然坏习惯要改变,好习惯要树立,中间还有个过度阶段,甚至还要考虑到反复、反弹、反噬,也就是无力克服和改变坏习惯所导致的种种负能量,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树立好习惯,那么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去树立好习惯呢?
同样是花时间,甚至培养好习惯要比克服坏习惯来得更加轻松,且更大程度上提升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甚至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幸福感。而且,当我们好习惯有了,坏习惯所占据我们生活的部分也就越少了。不是吗?
这其实就像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如果这个黑点是好习惯(我们的好习惯总在开始时仅有那么零星半点),那么如何让缺点不那么明显呢?如果你恰好会作画,给它作画,它的优点和缺点就平衡了,再看白纸和黑点也就不再面目可憎了。如果实在不会作画,那么全部涂成黑的就不行了,一笔一笔涂下去,白色的部分就越来越少。可有人会说,如果黑点是缺点,白点是优点呢?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优点那么多,何必骨头里挑刺呢?而且如果纸张还可以不断扩大,当你白色的部分足够多时,谁又看得见那不起眼的黑点呢?
事实就是如此,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因不解决这个问题而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就压根不会发生了。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想这想那,什么也没改变,它也不会改变。而后面因没有解决问题而可能导致的问题很可能就真的会发生。既然如此,何不在能改变的前提下去作改变呢?又何苦为不能改变的东西而苦恼呢?
话说,探讨值不值得过的问题,如果不是自己说了算,那值不值得又与自己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