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失落的圆明园》

昨天是12.13,重温了边芹的文章《圆明园失梦》,颇多的联想,作者说,“圆明园的美,在于它的野、荒、残,圆明园的意义在于它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耻辱。 ” “可是现在圆明园在修复,在商业化,不知道修复后的圆明园以后将给后代留下点什么。”

重温之后想到了很多,尤其是修复问题,记得和朋友们一起探讨过文物修复问题:中国人历来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在外国人根深蒂固的概念里是凶恶,丑陋,不祥的象征,鉴于文化的差异,有人提出,让中国的图腾改变,用另一种图腾来象征中国,记得当时,朋友们言辞激烈,各执己见,争得也是相当的面红耳赤,莫衷一是。

到底该不该呢,我们先按下不说,先来看看龙的来历吧。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其中拼成龙的多种动物是中华民族各个部落的原始图腾,部落统一后为了使图腾具有部落的凝聚力,所以出现了龙的图腾。 那么知道了这个之后我们知道,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龙是不可更改的。

那么圆明园是不是应该重修呢? 首先文物的存在价值主要是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一是文化价值,一是审美价值,每个文物的价值不尽相同,圆明园的价值主要在于边芹在《失落的圆明园》一文中写历史的价值,民族的历史耻辱感,激励国人一种爱国情怀。如果修复了,那么它主要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修复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有人要问了,修不修复文明古迹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看它存在的价值的不同,比如主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物是可以修复的,比如滕王阁,岳阳楼,它们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 而有些是可以销毁的,比如某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果有更好的更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那么这些文物是可以销毁,不除旧怎么迎新。 还有一些就是不可复制的,应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圆明园。 可是很多的文物专家没有本着文物自身的价值,而是本着盈利的目的,把文物糟蹋得体无完肤,给后人留下历史的断裂,罪莫大焉。

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审美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同城相见难,似是千万壑。 江山复如是,汝心安在否。 君心如妾意,定不负相思。 亦恐心难成,最是将难息。
    云纤弄巧阅读 884评论 0 1
  • 生活不是游戏,死了还可以复活。 最近总是在想,如果能回到四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或者回到五年前,刚上高三的时候。 ...
    RIDICLUE阅读 1,482评论 0 0
  • Y燕_bf61阅读 1,007评论 0 1
  • 这是我决定用心运行一个订阅号的第一篇文章,本来准备了一篇高大上的,但总觉得跟我以后的格(diao)调(si)有些...
    余娜阅读 2,669评论 0 1
  • 云层厚厚的,整个天空灰蒙蒙的,初生的太阳挣扎在斑驳的云海中~ 柔弱的春风撕开了一个小口,“吹呀吹,我的骄傲放纵”,...
    我是大丫阅读 2,29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