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鹌鹑蛋,几缕海带,几条豆腐丝,几缕平菇,几颗炸过碾碎脆生生的花生米,几叶生菜,一把米线。搅一点辣椒油,简简单单组成了我最爱吃的家乡的鸡汁米线。
挺奇怪,一个人从生来以后,他记忆的味道可以留那么长的时间。有的时候反而比其他的场景时间地点人物都记得更加的清清楚楚。
2001年上高中的第一年。刚刚考完第一次的期末考试。(这样是不是就暴露年龄了。不过无所谓,年龄比人显的更小。)当时跟老杜老胡还有张笨,我们几人庆祝自己完成了高中第一场的期末考试。
来到了忻一中一个小巷子里。昏暗的小房子里面儿,门口挂着一个破破烂的招牌,上面写着鸡汁米线。
傻乎乎的四人围着一张桌子坐下。端上来四碗米线,忘了谁问了一句,咱们要不要喝个啤酒。于是四人只要了一瓶啤酒,每人倒了一杯。碰杯喝完, 当时觉得特别的开心,也特别的好玩。然后就着热腾腾的米线吃了起来。对啦!当时还有卖的特别火的炸串串,夹肉饼还有的就是臭豆腐。
好像时光过的很快,也好像时光过的很慢。一瞬间已经过了将近快20年了。有很多东西都已经忘记。但是,当时那个米线的味道,当时那种感觉,那个画面却依然记得清清楚楚的。胖乎乎的老胡,傻乎乎的阿杜,二兮兮的张笨,还有一个更加傻不愣登的自己。
我曾经跟阿杜开玩笑,我说阿杜呀!随着时间越过越久,咱们认识的时间越来越长,你在我生命中占的时间的比重越来越重。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我目前已过人生的大大半辈子了。
经常想,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城市,虽然不会闲来无事就去嘘寒问暖。但是总觉得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些人在那等着。无论什么时候回来时,还有人喊着,老邢,过来吧。来吃饭,来玩儿。
特别喜欢吃那个米线,也许我想怀念的并不是那个味道,或者说不仅仅是那个味道。更加怀念的是当时我们不懂得,但是现在想起来会特别珍惜,特别渴望回到过去的那个时光里。就像当时囊中羞涩的自己和朋友,只一个米线就可以欢天喜地,对了还有一个重点,那个鹌鹑蛋一定是要放在最后才可以吃的。
时隔多年,回到老家,无意中发现一个小区的巷子里开了一家米线店,叫天天米线。正好有一点饿了,去点了一个米线。等这一碗米线端到桌子上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是那几缕海带,还是那几缕豆腐丝儿,还是那几片平菇,还是那脆生生的花生米,还是那一颗鹌鹑蛋。加了一点儿辣椒进去,舀起勺子来尝了一口汤。我天,是这个味道,是熟悉的那个可能已经快要20年前的味道。清清淡淡,不油不腻,没有多余的调料,没有多余的味道。于是在老家的这半年中,成为那家店的常客,从炒鱼鱼,炒面皮到所有的砂锅面之类的东西,挨个儿尝了个遍。
每次吃完都从内心发出一声感叹,哦,对了,是这个味道。然后内心有一点小骄傲。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大的市区,这么多条巷子,这么多家的店,竟然能找到我想要的那个快20年前的味道。带着姐们儿过来吃。每一个姐们儿都说是咱们小时候吃的那个样子。每当听了这句话心里就一点点的小嘚瑟。然后逐渐跟米线店的大姐慢慢的熟了起来。等去了外头工作漂泊过了好久,然后又一次的回来,来到熟悉的店,坐在熟悉的位置,点了一份儿熟悉的米线。然后吃着心里莫名的安定。跟大姐聊天,大姐说我这店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了,有好多的小孩儿专门儿过来找着吃,他们说就是想找到这种小时候的味道。
我慢慢的发现现在人们好像逐渐的陷入了一个怀旧的情绪。我不知道这种怀旧的情绪是主要存在在80后,或者90后或者70后,或者有更小的一代。怀念的也许是味道,也许是当时看过的一本书,一部电视剧,也许是当时听过的一首歌,又或者也许是当时走过的那条学校里的小径。但这最起码不是坏事儿。最起码怀念的是那时候的脉脉温情。或者更重要的是怀念当时坐在一个路边摊的凳子上吃着米线的那个自己。
那个时光里,有我,也有你。也许很远,也许很近。
ps:忻府区和平路玻璃厂宿舍巷子里,天天米线,老家的朋友们若想去,可以找找。也许,你也会想起当时某个瞬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