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去省图查资料,看到以上内容,想起卫思宇上周背诵这一段说的话:“老师,现在还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呢。”我听了,有些吃惊。说明,他不但理解了,还能比对现实社会,着实难得。
竟吾也有两次用《论语》中的话,应对我讲的故事。看来孩子们已然在“思”的层面学以致用了。
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替他们感到幸运。这样的道理,不读圣贤书之人怕是难得一闻。很多时候,人们做错,是出于无知。
就女子着装来讲,很多人是真的不知该怎样穿。学堂的孩子皆知衣着“贵洁不华、中正典雅、裙必过膝”的道理。现实中,却奇装异服随处可见。
如就餐而言,仅端碗一项,餐厅里放眼望去,做到的少之又少。这还仅是表面的礼仪,更深的本质,人们更是难得一闻。
十余年前,我的一位友人在文庙讲《弟子规》。课后,有位六旬老者对她慨叹道:“这么好的道理,我以前竟从没听过。知道的太晚了啊。”我听了,也着实为老人唏嘘了一番。六十始闻道,做为中国人而言,确实晚了。然,更有一生不知“道”者,怎不令人叹惜?
夫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对于人生而言,精神生命无比重要。苏格拉底也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如还不明做人之理,用什么标准自省呢?可见中西圣哲,皆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闻道,于生命而言,至关重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闻道,人便如行走在黑暗中。为了让更多世人不至“冥行”,为了中华道统之传承,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奔走于“布道”途中。昨日,忽闻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先生于讲学途中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九岁。实令人扼腕不已。
今早又读到李校长转发的一篇纪念杨先生的文章,方知先生从青年时代就有安邦济世之志。多年来,无论当警察,学法律,倡儒学,皆不离本心,念念在道。只为从根本上复苏道统,唤醒人心。
为抒对杨先生的敬缅之情,赋小诗一首:
一脉相承缘道统,雨风磨砺不欺心。
几多志士握瑜意,皆待仁人继德音。
与吾而言,有幸闻道,此生无憾。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