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摘抄其实并不准确,更贴切地说是让我产生说两句的想法的一些段落。
1959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短短几千字的条例,把城市和农村隔成了两个世界,让“到城里去”成为农村人长期以来最大的心愿。
这是前言里的一段话,为了佐证“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它规定人的活动范围,影响人的选择,注定其结局”。我实在对此没什么好说,可又不想装作云淡风轻读过这句话,就也放在开头吧。
史书记载,唐朝的大宦官仇士良告老还乡,临别之际,全体宦官都来送他。仇士良发表临别感言,告诫同类说:千万不能让皇帝有闲空儿,皇帝闲了一定会读书,接见儒臣,听取不同意见,那就会变得有智慧、有远见,不爱玩,减少出游打猎,到那个时候,他对我们就没这么好了,我们的权势也就轻了。所以,为各位考虑,那就不如搜刮财富,选雄鹰宝马,天天领着皇帝打马球、狩猎,用音乐和美色来蛊惑他的心灵,让他享尽奢靡,身心愉悦,不愿意停下来,那他必然会排斥儒家经典,懒得理外面的事儿,到那个时候,天下的事就都握在我们的手里了,恩泽权力还能跑到哪儿去呢?
这里的史书是《新唐书》卷二O七《宦官上·仇士良传》,这段话是说仇士良作为宦官,为维护宦官所得的帝王恩泽而不惜愚皇帝,不顾民生国计。可抛开对错来看,仇士良这个“思想”,或者说“办法”,是十分有“管理者思维”的。现今某些国家在管理民众时同样采取“愚民”政策,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所谓的美好物质生活,但深度隔绝了其参与政治的可能,还有些国家在进行殖民或者文化入侵时,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思想。
所以说古往今来,世界各地,“聪明人”永远会想出类似的“聪明办法”。
他的思想方式简单而粗暴,将个人感受甚至私心欲望直接上升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把狭隘的尺子去丈量世界。
这段话是说朱元璋,扯虎皮拉大旗,生拉硬扯宰相制度是秦朝灭亡的原因,片面统计宰相好的朝代少而坏的多,从而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废除宰相制。
书读一半的时候其实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作者十分推崇宋朝前期的制度,对其大加赞扬,明显含有批评情绪的有朱元璋,王安石。我对历史知之甚少,但总觉得能让我如此强烈感受到作者个人情绪在其中,那么其结论多半也是要打一些折扣。
然而这并不影响有一些,跳脱出特殊指向性,具有普遍性的句子,我仍然是很喜欢,就比如这一句。
还有一段看似不那么相关但我认为本质类似的论述,出现在作者评价“儒家经典”“古圣先贤”的不严密时,说这类记载因为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境地,并举了“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江潭落月复西斜”的例子来说明向东走向西走都有所依据。这个观点其实在当下很多“段子”当中都被玩笑式提及过,然而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古人十分充分地对不同观点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辩证,从整体上看这是思考十分充分的证明,而读书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更加全面地看待事物,尽量不使自己陷入狭隘。
而我更想说的是,这两段论述中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人性中的“利己”行为。一方面在自己已有成见结论的情况下去寻找有利的证据去支撑自己,哪怕这个证据是单一角度的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在自己对某些事物产生惧怕或厌恶心理时,会选择性提取对该事物进行批判的观点,再反过来肯定自己对其产生的负面情绪。说到底,狭隘也分两种,一种是真的不知道,另一种是虽然知道或者有机会知道,但却选择不肯不愿不去听。
--------
这本书看了一大半,失去了兴趣
作者个人倾向表露地过分强烈,使我越读越产生抗拒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