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络上热传一个学区房的段子,原文如下: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夫妇望房兴叹。只得去问禅师:如果我们买不起学区房,该怎么办?
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的都买不起房,那你买学区房做啥……
会意一笑之后,更多的是苦涩,如鲠在喉。作为一个逃离了北上广的硕士生,深知房子和户口的重要性。开门见山的讲,你要问我买学区房支不支持?那我会回答,既然是学区房,我为什么不支持呢?
1.何谓学区房?
学区房,在某种意义上,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一个独特现象,尤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学区房产。(自行度娘)
翻译过来,学区房是只针对九年义务教育而言,该房属于某个重点小学/初中的划片学区,享有优先/就近入学的权利和指标。
2.学区房的优点有哪些?
一是交通便利,通勤时间短,孩子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是少的,安全系数高;二是师资力量雄厚,相对稀缺的教学资源集中,升学率高;三是周边商圈、交通配套设施好,有很强保值功能,适宜投资或居住。
3.什么人需要学区房?
老人,孤家寡人,大学生?No!
买学区房自然是家长们针对孩子学习教育的一种投资。如果对家长们再做一个细分,会发现真正有权有钱的特权阶层是不太在意的学区房的,因为这可以通过资源交换同样达到目的;草根阶层忙碌于果腹温饱无暇他顾,或意识到学区的重要性但无力承担,同样对学区贡献不大。说到底,中产阶级是炒作学区房的主力。
在他们看来,一是通过自我奋斗的历程证明,学习的确可以改变命运,是受益者,但阶层的流动性也让其为后代深感隐忧。二是学历不能遗传,但学区房可以。虽然遗产税已经叫嚷了许久,但干打雷不下雨,所谓牵一发动全身,个人目测2020年前是不会有大动作了。三是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好的教育习惯孩子可以受益一生,无关高考分数。
4.学区房的弊端有哪些?
一是贵,非常贵。房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现阶段,建国近70年,到2030年左右才能基本完成城镇化的既定目标,况且二孩政策提供了人口红利的后继资源,当前一切唱衰房价的声音都是纸老虎。但房价会不会破?我觉得是肯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房价并不等同于重点学校、繁华商圈的一环内学区房价。
二是学区房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安徽合肥实施的指标到校,即每个初中中考成绩前15%的学生上最好的高中,差的学校录取分数线比好的学校低100分左右;比如重庆的划片摇号,这也是教育部目前大力推广的模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强调什么,越是心虚什么。学区房的矛盾在于大众日益增长的对知识的需求程度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至于政策调控只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千变万变,就近入学的原则通常不会变。
三是遗产税。如果是学区房兼顾首套房居住,那恭喜你;如果是二套房兼顾投资,希腊神话里有一把剑叫做达摩克利斯之剑。
5.有没有学区房的替代方案?
有!必须有!学区房不是万能的,但…
个人角度讲,比如家长的自我辅导,或者优质的私立辅导班都是较好的辅助手段。孩子的成才,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但也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有人问,是好的学校教育出了好学生还是好学生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好学校?这其实不是一个鸡与蛋的哲学问题。举个例子,解放前,哈工大是和清华北大几乎齐名的学校。随着政策迁移、知情返乡、人员调动,再看当初功勋后的二代三代,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