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 之三十
昨天我们谈了某校集体备课的钻研教材和收集信息,今天接着谈谈这个话题。
3.集体交流。教师在深入思考、广泛收集信息之后,分课题组进行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是集体备课的核心,要努力做到四个落实:一是集体备课时间、地点落实。每周二下午为全校集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长准时召集本组人员举行备课活动。备课地点一般在各年级办公室。二是内容落实。开学初,各备课组认真制定好备课组活动计划,各组根据教学进度制订好每周备课活动的内容。三是中心发言人落实。每次根据备课组活动内容,由备课组中的一位老师做中心发言,详细介绍对教材的理解和初步的处理方法,提出有关的教学建议。四是讨论研究落实。各备课组每个成员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做详细的介绍,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合理、新颖、有创意、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是相互争辩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产生灵感造就智慧的过程。“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这个过程中,备课组教师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4.指定专人形成教案。在个人钻研、收集信息、集体交流的基础上,由事先分配的一位教师按研讨的教学思路,合理地整合各人的教学思想,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选择一些电教媒体、教学图片等,写出一份详实的基础教案,打印、分发给备课组的每位老师。这样免去了教师抄袭教案的无效劳动,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上。
5.个性化处理。每位任课教师提前一周拿到打印好的基础教案,这还不是最终的上课教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最近获得的教学信息和研读教材的最新感悟,再在教案旁作旁注,可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如语文老师在教《燕子》这篇课文时,普通话较好的教师增加一些范读,声情并茂,引人人胜;简笔画见长的教师,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直观;音乐素养高的教师,将音乐引人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教学情境。他们各显神通,体现教学个性,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可以是一个小教学环节的调整,一个大教学版块的变动,或者是一个教学步骤的细化。总之,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
关于集体备课,我还需要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