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当初加入简书的想法,是什么呢?浮于纸面上的或者说流于表面上的,好像是不知什么时候想写点东西。可是真的拿出纸、笔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动笔,所以就想锻炼一下自己。这貌似是最简单的理由。
可是真是这样的想法么?前些天我加入了无戒学堂,在一次微聊时,无戒老师的一席话深深的点醒了我。我在追求一种共鸣,希望这种共鸣可以发展成共振或者是共识,希望这种共鸣或者说共识能影响到一些人,把这个社会建设的更好,更美。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傻,用北方话说叫做二杆子。我也曾经把这样的想法跟我的家人和好朋友隐约的谈起,大家的反应就是,你要不是圣人,要不然就是二傻子。
你看,这世界是需要志同道合的。没有相同的志趣,连想法都不能得以输出。对,就是输出。人的脑容量是很大的,但他再大,不也是有限度的。当某些想法不能输出,它会越积越多的,这种想法越多它也会发生反应的,就像物理、化学的那样的反应,当然这种反应是不可见的,但它确实存在着。
这些东西,在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平静的时候,因为理智的存在,我们不会怎么样。但人之所以为人,哪能一直保持理性或理智呢?总有失去理性的时候,总有崩溃的时候。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二十年前的几件小事,在我一次酩酊大醉的时候给爆了出来,事后我后悔得要命。可后悔有用吗?不言而喻,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所以说,我们维持着现实的生活,交着生活中的友情,还得给自己营造一块儿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在这属于自己的领地里,自由自在,无限幻想;和一些有志与这世界美好大同的人士互相探讨,互相扶持,给这世界添块砖,加点瓦,使它更美好。这份力,可能十分的渺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可是长城也不是一天就垒成的,再微小的助力不也是一份助力么?
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篇《小国寡民》里的一段文字"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想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