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研究《社群营销》,读完第一章,今日总结整理,写一篇读书笔记。第一章使我深受启发,我对社群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社群,共三节内容,包括社群运营之惑、社群的五大构成要素和用ISOOC模型评估社群的质量。
第一节 社群运营之惑
本节主要写了五项内容。1. 人性中社交连接需求;2. 随着互联网连接方式进化的营销方式;3. “三个月“亲密关系魔咒;4. 建群只是手段,不是解决方案;5.关于社群经济的探讨。
1. 人性中社交连接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于社交的需求仅在生理、安全之后,换句话说,只要我能活下来,就渴求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中找到归属感。关系必然要经过媒介才能连接,所以可以说媒介也是人的延伸,媒介在进化,关系的连接方式也一直在变。
微信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好的连接方式,我想这就是微信用户超10亿的原因吧。我的妈妈,前几年通过微信和少年时代的伙伴们联系上了,她们建了群,没事儿就在里面聊家常,谁家的儿子要结婚了,谁家孙女真可爱,谁谁谁学会了玩快手、玩抖音……几十年未见,她们仍像当初那样熟识。我妈妈跟我感叹过几次,说现在有网络真方便,曾经觉得此生不再相见的人通过微信就连接上了。
2. 随着互联网连接方式进化的营销方式。
社群也是关系连接下的产物,传统社群模式受地理或空间限制。随着互联网发展,社群一直在进化,出现更多的连接媒介,如微信,是不断进化的营销方式。站的角度不同,理解就不同,以前我就不喜欢社群营销,怎么感觉本来是联络感情的群,变成了卖东西、卖产品。现在想来,是自己当初的理解太片面。
3. 三个月“亲密关系魔咒。
书中提出,微信公众号粉丝存在“三个月”亲密关系魔咒。一个新粉关注你的微信号,他的好奇心很难保持三个月。而如果没有真实阅读量,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并没有商业价值。这一点让我体会到运营一个社群的重要性。
4. 建群只是手段,不是解决方案。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愿意分配多少时间给你,取决于他对你的黏性,而黏性取决于你所能提供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他就选择退出。这一点我思考的是,更直白点,群里的人,就是我们的客户,如何留住客户,就要让客户满意,如何让客户满意,就要为客户提供价值,这个价值不是我们认为的价值,而是客户需要的价值。
5. 关于“社群经济”的探讨。
自媒体账户运营变得越来越难,活跃度逐渐下降。于是有了“付费社群”的兴起,从免费分享到打卡分享,从打赏分享到付费分享,更有自媒体账户进入会员收费的商业化阶段。社群不应该盲目做规模,而应该经过筛选找到和你趣味相投的人。
社区运营有两种主要的实现思路。第一,先圈地,再推产品。第二,先做产品再做运营。两种路径都可以成功,但书籍作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围绕产品和服务来吸引用户构建社群。作者认为大多数生命周期长的社群都会用不断重复和追加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培养稳定的消费习惯。
第二节 社群的五大构成要素
本节总结了社群的五大构成要素,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简称为“ISOOC原则”。
1. 同好,是社群的成立前提。同好,就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 为。社群同类可以因一种产品、行为、标签、空间、情感、三观等聚到一起。
这一点深有体会,加入的微信群应该都能上三位数了,但是平时关注的也就那个几个,很多群变成了“僵尸群”或广告群。我觉得这个就像客户定位一样,不能瞎定位,要精准定位,谁是你的客户。而不是随便拉个人就进群。
2. 结构,决定了社群的村后。社群结构包括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 入原则、管理规范。
这一点太重要了。我有个群,几年了,长期保持活跃,就是我一个老师建立的学习群。我老师很多管理,管理很规范,很严格,群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点真可贵,值得学习。
3.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终其实就是输出的产品,这个产品要给社群成员带来价值。这才是社群的生命力。
4.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一般来说,运营要建立“四感”: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
这是从心里学角度来分析的。未来在做运营时要仔细借鉴里面的一些做法。
5.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在这一层,有两个问题需要自问。第一,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扩大社群规模?发展规模要参考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节奏来进行控制。第二,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社群。
扩大规模需谨慎,并不是越大越好。小而精,小而美的社群岂不是也很不错?
第三节 用ISOOC模型评估社群的质量
本节用“ISOOC原则”模型评估了逻辑思维、秋叶PPT、新生大学、十点读书会四个社群的结果。写出他们的操作内容。让人深受启发
以上就是《社群营销》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及自己的一点心得。没想到,社群运营还藏着这么多门道。看完我发现,这世界凡事就怕用心。想做成事儿,就必须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