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都是打磨出来的。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太不成熟,这很正常,但有时候这种开悟来得真不是时候。明天要比赛了,我却越看自己的稿子越尴尬。明明20天前,也觉得自己笔下生花啊?
稿子是关于与父母的相处,当时觉得完美触达了我自己的痛点。现在却觉得问题只是浮在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隔靴搔痒。
困扰了那么多人的亲子问题,我居然试图在7分钟内解决。多自大啊!
7分钟的演讲能干嘛?能治愈不幸福的家庭吗?能治愈懒癌吗?能治愈拖延吗?能治愈各种情绪问题吗?
不能,而且最难的那一步——自我察觉,其实在听众自己手中。
我之前的想法是,为了让7分钟的演讲有力量,message必须落到一个足够小的点上。比如我之前做过一个演讲,message是,如果别人在你犯错、失意的时候,对你开马后炮——I told you so,请不要进入防御模式。尝试回应对方——yes, you did。接纳对方观点中合理善意的部分,并转向建设性的交流。演讲的实际效果很一般,因为这个建议的可行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境,比如犯的具体错误。不少观众都进入了防御模式,表示——可是这样没有解决问题啊,我还是很生气他开马后炮啊?
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当然还是我故事没有讲好,没有充分的铺垫。另一方面,将立足点放在足够小的一个点上,也容易让没有这个困扰的听众无法产生共鸣(your problem is your problem, I have no problem with similar issues)进而没有听下去的愿望,自然也不可能产生充分的互动。
今天下午有听到一个其他方面堪称典范的演讲,如果要挑刺的话,就是TA没有铺开来讲why does it matter to you,即使在最后结尾的时候,也始终是,下次这个情况再发生时,我不会惊慌,而会……你们遇到这种问题时,也可以尝试……
而把主题泛化,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共鸣感,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有听到过不少演讲(包括我自己的),都存在message拔太高,故事支撑不起message的情况。有时候message甚至有点讨巧,拿掉论证过程,也是一个普罗大众不会有争议的结论。这就让我不禁想,这7分钟的意义何在?
就这一点,我有问过panpan——人生的道理来来回回都是那么一些,变着法儿做演讲,也只是换个角度讲同样的道理,你不会觉得挫败吗?她特别坦然地说——对啊,但每次都是不同的事触动到我,我有了新的(可能更深的)认识,就分享出来,也许这次的分享就能触动到一两个人,影响到一两个人呢?
嗯。妄想7分钟就能根治全人类的同一类型问题——哪怕立足点再小,也是一种自大。
最有力量的message,都是演讲者用一生去实践的内容,2015年世界冠军(The Power of Words),自己就经历了很艰难的人生。但人生在世几十年,能有多少这种充分实践过的message呢?剩下的时间,他们做什么样的演讲呢?如果给实践的程度打分,基督那种,投生的意义就是宣扬一个理念,算100分;激荡人心的世界冠军演讲算95分。那我们的呢?
这么想想,嗯,心态就平和很多。
亲爱的观众,谢谢你愿意给我7分钟,听我讲讲我的困扰、我做的尝试,希望对你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