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AP大话君
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这种项目:顾问们的技术还ok,客户的配合度也还ok,但是整个项目总觉得走得不顺。
这么说可能太抽象了,用个比喻,就好像一支足球国家队的队员在各自俱乐部队都是大牌,俱乐部比赛里都踢得行云流水,但凑到一起踢国家队比赛就不行了,突然变成了一帮乌合之众,配合打不起来,永远都在空跑,传球没人接应。
是的,就是这个感觉。
不是具体某个人的技术问题,而且整个团体的节奏感不对。
什么是好的节奏感?你想想美剧和国产剧的差异。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爱看国产剧了,因为太拖沓,一点点的情节能拍两集。与此相反的是《权利的游戏》之类的美剧,情节切换如手术刀一般的精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一波一波的剧情始终带着观众往前走。
更重要的,是抑扬顿挫,SAP项目也是如此。
曾经参加过一个规模不小的项目,规划了三周的上线切换阶段。因为是个全球性的大项目,客户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老板都很盯着呢,莫名的压力之下,咨询公司也有点过度重视。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动作变形”,整个上线过程中,每天都汇报进度,巴不得在第一周就把三个礼拜的活干完。每个顾问都严阵以待,紧张兮兮,明明用户的数据根本没提交上来,也莫名其妙的加班到晚上9点。
电视剧的剧情不可能一直在高潮上,就好像SAP顾问不能总是处在上线的紧绷状态中一样。
第二周还没结束,项目组上上下下就已经撑不住了,首先退缩的是关键用户,一个接一个的请假休息。然后是顾问们,虽然还在坚持,但早已经不像上线刚开始时候那么精神振奋,而是如霜打的茄子一样,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上班/加班的轮回。
可想而知,到第三周真正大批量的业务数据到来的时候,顾问们都已经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工作质量已经无法保证了。
整个过程,正如曹刿论战描述的一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可惜气竭之时,却才是正需要发力的时候。
这样的情况,相信无论是客户还是咨询公司都没人愿意看到,可它却真实地发生了。
怪谁?是谁没带好节奏?我没资格怪别人,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事后反思,节奏感这个很虚的东西,其实可以理解为对内在规律的把握,并作出合理的行动。
往大了说,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因此才有每天的日出日落,才有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就是地球的节奏感。正是把握了这样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人类这个物种才能繁衍至今。
只有找到规律,一件事才能长期地做下去。村上春树曾经说过他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写作节奏的:
写长篇小说时,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能在某个特定的时点上的作出最合理决策和资源投入,就是找对了节奏。
别搞一上来就抡板砖玩命那一套。
节奏感有多重要?这就好像玩王者农药,你傻乎乎的冲出去浪,导致团灭。这么搞上两次,以后就没人陪你玩了。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猥琐发育,别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