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心呀!”我们特别在意“快不快乐”,并把它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看来,快乐是一种非常短暂的状态。
比如说吃了一种好吃的食物,或者是满足了一些“人性的欲望”,带来的感觉都是稍纵即逝的。
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追求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包括五大方面:
1.活在当下;
2.感觉真实,不想变成别人;
3.与他人建立灵活开放的关系;
4.有能力洞察自己的行为,可以提前发现自己肯定要犯的错误并避免;
这种自我觉悟是我们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点。
5.好动好玩,精力充沛;
拥有精神健康的人,更加活在当下。
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能迅速的恢复。
而且你的精神健康还会影响别人,在社交场合或是职场上你是不可或缺的那一个。
当然,精神健康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只有5~%10%的人才能保持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是一种我们或多或少能够接近的状况,不能完全达到。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时候,才能做到“一部分”的精神健康。
我们总是在追求自我成长,还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成长。
那么,怎样平衡追求精神健康和追求世俗成就,似乎是难以解决的挑战。
奥利弗建议的最佳解决办法是:衡量一件事是不是自我决定的。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感觉到做事是为了自己,而非取悦他人,就更可能在实现成功的时候,同时得到健康的情绪。
当你感到自己是在自我决定时,就能避免自我丧失。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之间的对抗之中。
我们是不是要延迟现在的满足去实现长期的目标呢?
所以需要“同一性”,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要知道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控制。
即使是婴幼儿,也要找到自己的暂停键,不管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还是会发脾气的时候。
当然,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条件还不够成熟,需要成人的回应来作为支撑。
我们大人也是这样子,有时候要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或是不得不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
怎么样来真正的掌控这些经历,让他们成为我们自主选择的东西?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不管情况如何,都可以发现乐趣。
“同一性”和“自我意识”伴随着精神健康。
只要你渴望活在当下,和他人进行双向的交流,获得对事物的洞察力。
追求有趣活泼又真实的生活,你就能享受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