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一个男孩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正悠闲地玩着手机,而他的身边是为了求他去上学、不惜在公共场合下跪的母亲。
母子俩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小时,男孩不仅对母亲的行为熟视无睹,还将母亲下跪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里,配文“开心每一天”。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都表示愤怒,一个孩子怎能如此践踏母亲的尊严?但我更觉得心寒,一个跪着的母亲又怎能养出站着的孩子?
家本是温暖的港湾,家人本是最亲近的依靠,但为什么,许多幸福的家庭竟然充满悲剧,夫妻关系冷漠疏远,亲子关系剑拔弩张,甚至反目成仇?
父母最大的悲哀,不是把孩子养成了“仇人”,而是让孩子变成了“废人”。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与世界共处,若是父母倾尽一生却没能教会孩子如何生存,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责任。
拥有二十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赵玉萍老师,是我国沙盘游戏实战专家,她在《亲子关系的重建》一书中提出:面对剑拔弩张的亲子冲突,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重建亲子关系。
当孩子身上出现了各种棘手的问题,父母先不要完全否定孩子,别忘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只是一面镜子,照出隐藏在父母身上的秘密。
赵玉萍老师特别擅长用沙盘游戏了解孩子的内心,在《亲子关系的重建》这本书中,她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无数家长学会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孩子,看待亲子之间的冲突,更让我们明白,优质的亲子关系最需要的,是爱与自由、是理解与接纳、是陪伴与成长。
01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却不该过度控制孩子的方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爱的厘米》中,有一位“极品妈妈”引起了很多观众讨论,就是佟大为扮演的医生清风的妈妈。
清风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到大都很优秀,妈妈在培养清风的成长中不遗余力,这其中的辛苦令人动容。但面对成年后、工作后的儿子,妈妈的做法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清风的手机随时被妈妈监控,清风买的快递随意被妈妈拆开,清风喜欢的女孩子也总是受到妈妈的挑剔。
现实中无数妈妈也是如此,她们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控制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操心过度、控制过度,却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TA应该拥有人生的选择权。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亲子关系的重建》一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你是我生的,就得听我的”,主人公小何(17岁高二男生)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控制力极强的女人。
小何是独生子,从小到大妈妈一手包办了他的生活,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给我记着,你是我生的,就应该听我的。”
渐渐长大的小何有了独立的“自我”,他不喜欢同学们嘲笑自己是“小宝宝”,他尝试着反抗妈妈的专制,但妈妈完全不管他的感受,依旧我行我素。小何只能用“退学”来表示自己的抗议,一家人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痛苦挣扎。
赵玉萍老师通过沙盘游戏,让小何和他的父母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应该如何流动。孩子在走向独立,妈妈的过度保护已经超越了小何的边界,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就变成了可怕的叛逆。
心理学家孙瑞雪说:“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则。”
父母和子女之间,既要有真心的付出,更要有合适的界限。爱得太多,就成了控制。爱得太少,就成了冷漠。
父母之爱子,应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路者,却不应该决定孩子到底选择什么方向,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勇敢做自己。
02 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别忘了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一诗中说: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亲子关系的冲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只属于TA自己。父母生养孩子,是孩子的守护者,但父母需要看到的是“真实的孩子”,而不是父母心目的“假想的孩子”。
正在读中学的女孩小琴,最近沉迷手机游戏,晚上熬夜刷剧,白天无心上课。学校作业完不成,学习成绩上不去,老师批评、家长埋怨,恶性循环之下小琴更不愿意上学。
父母觉得小琴是个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对自己沉迷手机的行为难以自拔,可实际上,父母从来没有了解过小琴内心的想法。
小琴是家庭的希望,父母想要让小琴成为非常优秀的人,于是从小琴读书开始,妈妈就全身心地陪伴小琴。
但妈妈的教育方式简单又粗暴,对待小琴的学习、作业、练钢琴,妈妈只看重结果,一旦小琴发生错误,妈妈立刻严厉惩罚小琴,慢慢地,小琴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因为一切都是妈妈的安排。
小琴被打击的自信、被压抑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她只能通过逃避现实、沉迷网络世界来表示抗议。可悲的是,父母竟然丝毫不知。
李雪老师说:“看见,是真正的爱。”
孩子的行为只是一种外在表现方式,当孩子变得沉默、不可理喻、破罐破摔,也许孩子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我,也许只是在向父母求救,渴望得到他们真正的关注。
父母要做的,是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心里真正的需求,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始终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永远徘徊在孩子的心门之外。
03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相互陪伴更是共同成长
赵玉萍老师在《亲子关系的重建》中说:“要想保持长期、良好的亲子关系,‘爱’是唯一的秘诀。但一定要爱得对、爱得恰当,溺爱、宠爱不是爱,而是伤害。”
其实我觉得,这里的“爱”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还是伴侣之间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父母对自我的爱。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爱意会像空气一样持续不断地流淌,滋润家里的每个人。
但爱不是空口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南宋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意思就是如果用空话来教育旁人,只会导致争执,而用行为教育他人,才能让别人跟着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义。
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教育就像雕刻,父母就像是雕刻师。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在孩子身上使劲,父母要懂得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修行。亲子关系的和谐,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家庭关系的幸福,更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努力。
赵玉萍老师的这本《亲子关系的重建》,就是将中国家庭中可能遇到的亲子问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出来,当父母和孩子在沙盘中流露出真实的心声,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每个孩子都值得用心关爱,每个父母都需要用心陪伴,通过这本书,相信很多读者会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更加清晰的人生方向,和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