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时候赶庙会一些记忆深刻的事,别说还真是有一次印象深刻的记忆。
我的老家是沁阳,古称怀庆府,小时候,我就一直生活在那里,那里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每每想起来,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发黄的画面。
虽然住在县城里,但县城并不大,从最西边的小火车站到最东的沁河大堤,距离也就是好几百米。
城内还是很破旧,到处是旧房子,街道也很窄,两边的商店也不多,大都是国有小商店,如百货商店、新华书店、理发店、土产门市部、电影院。私人卖东西的很少,街头小吃,卖个菜什么的也有。
在过去,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最热闹的就是过年过节的庙会,在我的印象中每年都会有几场庙会。
庙会的地点主要在城里的北边的广场上,这个广场面积还不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广场北部有一个破的舞台,像农村的戏台子,虽破旧,但是广场上唯一建筑,过年过节,这里一般都有演出,演出者主要是周边乡村的农民,放下锄头,穿上戏服,就可以登台唱上几嗓子。
言归正传,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庙会是有一年春节期间,那年我好像是上小学二年级。放寒假了,就回老家过年。
记得这一年冬天特别冷,年前大雪下了好几天,地上冻得硬硬的,房屋檐上的冰溜长长的。平时在家里很少出门,就坐在“”煤火台”上烤火取暖。
过年了,人们忙碌了一年,这时也该放下手里的活,好好休息休息了。大年三十,吃了年夜饭,那时家里也没电视,在昏暗的灯光玩了会,就早早睡了,明天还要去赶庙会玩。
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起来了,穿上新衣服,吃了饺子,拜完年,已是又早了。推开门,一股寒风吹进来,外面仍然很冷,地上还有积雪。
在门口等了会,昨天约好的几个小伙,老胖、前进、和平都来了。我们每人都带上一些鞭炮和香,一起结伴去广场上放炮和看热闹去。
广场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十五、十六,就一直是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演出。也是孩子们玩乐的场所,放鞭炮,推铁环,捉迷藏,当然,最有趣的是斗炮,大家比比看谁放得响,放的二踢脚飞得高,常常会赢得观看人群的掌声。
来到广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户早就占据了广场各个角落,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什么刷锅用的,蒸馍用的,打地用的,各种农具,各种杂粮,布匹,旱烟;吃的东西更多了,一应俱全,什么牛肉丸子,芝麻烧饼,汤圆,芝麻糖,杂拌,荷叶肉,多了去。还有卖风筝的,卖冰糖葫芦的,耍猴的,说书的。北边舞台上也是有演出的,一般是从下午开始演到夜里,演的多是古装戏。
到了广场上,今天人太多,没地儿放炮,人挨人,人挤人,我们只好爬上戏台上去放炮,这时有个年龄大的老人人出来对我们说,今天不能放了,人多,不安全,要放,明天早点来。不放也行,反正广场上可看可玩的地方还很多。
我们在人群中到处转悠,对什么都好奇。快到晌午的时候,来到广场东侧一个用布搭的棚下,里面坐了不少人,大多是老头,他们嘴里含着烟袋,吐着烟,在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
我们好奇,这是干嘛呢?就也找个位坐下等,不一会上来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穿着粗布衫,头上戴个皮帽,手里拿个小木头块,后来知道那叫醒木,只见他站在一张桌子后。这时,我们才明白,这是说书的,反正也没事,就在那儿听了起来。
我记得很清楚,那人开口说,下面我给大家说个故事,包你开心。这个故事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说书人开始口若悬河,抑扬顿挫,很快就吸引了我,我也被故事收引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故事讲完,当我找身边小伙伴时,才发现他们不知什么时候都走了。只留我一个人坚持到听完,这时已过了晌午。
这次说书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说书人讲得好,故事也好。故事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兵败安徽时,逃到一处地方,饥饿难熬,就让士兵命四处寻找食物。什么也没找到,一个士兵找到一些逃难百姓藏在草堆里的剩饭、白菜和豆腐。
于是,他们只能将剩饭、白菜和豆腐加水煮了,端给朱元璋吃。不料,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问到“这是什么美食,味道这么鲜美?”士兵顺口答道“珍珠(剩饭)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汤”。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山珍海味吃腻了,突然间想起这种汤的美味,就让御厨做了“珍珠翡翠白玉汤”,还大宴群臣。说这是美味佳肴,大臣们一看,烂白菜叶加豆腐,还有一股馊味,但也不敢说,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嘴里还一个劲地说,好汤,好汤。
当然,说书的添油加醋,故事讲得很长,为什么说这次庙会上听说书讲的故事在我脑海中的记忆特别深,以至于后来,到我参加工作后,这个小故事也一直作为我的拿手故事节目,我也讲得是绘声绘色。就是小时候听了那一次,我就能把那个故事完整记下来,可见听得是多么聚精会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