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大学时候,我曾经在一杂志上看过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
一位乡下的老农民,他们家很穷,但他们却有个成绩特别好,也特别爱读书的孩子。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却是个两难的问题:读书需要钱,而家里没有钱;第二,在农村,再小的孩子都是个劳力。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一个远房亲戚,知道了他们家的窘况,亲戚当下就拍板:再苦再难,也要送孩子去读书,往后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什么的,他都包了,孩子读到哪里,他包到哪里。
就为这,父亲带上孩子,带着借来的路费,一趟车换一趟车来到亲戚家,只为对亲戚说上一句感谢的话。因为除了“谢谢”,他们家真的“啥”也拿不出来了。
末了,父亲对孩子说:“娃,你给叔叔跪下,感谢他对你的大恩大德。”
孩子非常懂事,也非常听话,小小的他早就做好下跪行大礼的准备了。
没想到亲戚却上前一步,稳稳地扶住孩子:“孩子,别,用不着这样。他爹,我们这不是亲戚吗?亲亲戚戚的何必这样,你就把你刚刚带来的,放在楼梯转角的红苕,给我拿进来就好了,我啥也不要。”
父亲,这才“恍然大悟”地把没进门前,偷偷放在那里的红苕给拿出来:他怕亲戚看不起地瓜这样的贱东西,虽然带来了,但始终觉得拿不出手。
02
亲戚异常激动地接过父亲手中的地瓜,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宝一样:
“地瓜是好东西啊,我已经多年没吃到像这样没有污染,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地瓜了。赶紧给我,赶紧给我,我老爱吃地瓜了。”
父亲堆满皱纹的、黝黑的脸庞上,这才露出了些许的笑容:“您喜欢地瓜啊?这东西在我们乡下那真是太多,太多了,我要是早知道您喜欢,我给您背一大袋子来!”
一直有些拘谨的气氛,因了这一袋子地瓜而冰雪消融。
亲戚还说,下次他再进城来,一定要记得带些自家产的地瓜或是玉米啥的,他就好这一口。
于是,父子俩乐滋滋地走了。
从那以后,父子俩一旦进城就给亲戚带些土产,亲戚开心,父子俩也很高兴。
03
几年后,孩子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孩子依然带来充满泥土气息的各种土特产,每次都不忘带上地瓜,因为他深深记得亲戚——他的恩人,喜欢。
直到有一天,在阳台眺望远方的他,无意中听到厨房他们夫妻俩的对话:“老张,你怎么还吃那么多地瓜啊?医生几年前不就交代过,说你这样的身体不能吃太多地瓜,你怎么还让他们带呀?”
“嘘,嘘,小点儿声,别让孩子听见。要是不让他们带地瓜,你觉得他们家还有什么可以带吗?不这样,他们每次能心无挂碍地回家吗?这是叫给感激一个出口,你懂吗?受人恩惠,谁都想报答,可是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没有能力报答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一个出口,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出口,让他们可以感谢我们,你懂吗?”
忍了多年的泪水,终于在这一刻汹涌而出:
原来,原来亲戚的爱是如此细致入微,原来,他们被“骗”了这么多年!
04
我没想到的是,多年后的我,也经常在寻找这样的“出口”。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有时候别说是“泉”,就是连一杯水也无从找起呀。
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去年年底,哥哥病重,被逼无奈的我们四处求助。
果然是,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太多太多的朋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美好。
多少陌生的、从未谋面的朋友动则捐款几百甚至1000、5000元的。他们当中有哥哥(弟弟),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姐姐们。
我和侄子们无以回报,只能默默记在心上:侄子把那些数额比较大的人都一一记在本子上,时时翻看,就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他们曾经给过的恩惠。
而我,就只是在年节的时候,偶尔给是微信好友的他们,发个小小的、吉利数字的红包,他们都不肯接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出去的私包,几乎都原封不动地被退回来……
不接我私包的有你,有他,还有她,一个又一个地不接,他们就是故意让红包给退回来的。
05
出人意料的是,连理由都是那么相似:祝福收下,红包就免了;我比TA更需要钱,我赚钱不容易。
而我一个同学更是直截了当,每次我发红包给她,她都骂我是傻瓜。
其实,真正傻的人是她,不是我:我哥生病,她一在群里知道消息,就给我打来电话,叫我别伤心,要我好好照顾哥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不仅自己捐款,还号召同学们捐款。
从春天开始,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我快递衣服,一件又一件,一套又一套,她就想为我省下来买衣服的钱。
6.66比几百,这个答案是什么?傻的人到底是谁?
我知道,虽然这样的“出口”很拙劣,也很微不足道,但那的确也是我的一份真心:阿清我不是知恩不报,只是真的无能为力。
我只是想用自己极其有限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哪怕是一点点的心意,让我始终记得,这个世界曾经给过我们那么多温情脉脉与浓浓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