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众多文人中,我总认为胡兰成的面相是最好看。浅浅的笑容里透着十足的涵养,达练的眼神里藏着几许传统文人的温雅。他和历朝历代的才子一样,爱女人、爱文学、爱传统文化。他也渴望从政,去谋求好的社会地位,但机遇不济,最后参与一场政治闹剧。很可惜的是,在他的身后,也是因为政治的因素,掩盖了真实的胡兰成。
胡兰成没有显赫的家世,在人文荟萃的绍兴,也不算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他是寒门学子,但他的才气不输给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他的文字,出奇的干净、通达流畅的语句中,传达着乱世民国时期的人文情怀,贴切自然,如入其境,让我读来仿佛闻到浓浓的浙东乡下水塘的味道,看到一个不甘心的穷书生对着青山怅望天云,在他为发妻买棺、为借一、二块钱而奔波时的凄苦离愁,让人读来辛酸不已。他远没有他同时代的其他文人幸运,有这样的经历,使他为了生活会低头,会妥协。但他对人对事,几十年都素然秉着旧文人的生活态度。直到他的晚年,让人愈发感觉他的身上,传承了更多中国文化最精致的风华。与中国文人那份独有的矜贵。
胡兰成最为后人诟病的不是做过什么“汉奸”,而是胡兰成对待女人朝三暮四的态度。胡兰成爱女人,虽多情,但每情必真,他对发妻的真情意切在文字里溢于言表,他喜欢朴实无华、自然天真的女人多一些,他的感情更容易为质朴的女人所心动。他在逃难的时候,与一个陪侍他的女人相谈欢言,他为对方的离奇经历所深深吸引,于两人在深山里,跪拜天地结为夫妇。他惊艳张爱玲罕见的才情,但他无法接受张爱玲清高孤傲的性格,两个人相互倾慕,但无法生活在一起。纵使在两人离异几十年之后,张爱玲在美国清冷的公寓里直到去世,都对胡兰成念念不忘。
胡兰成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些女人痴痴不忘。无非胡兰成身上,有中国传统文人最优秀的一面,并且他太懂中国传统礼教下女人的心思,能让众多的女人为他痴迷流恋,尽显才子风流,这才是传诵千古的文人风雅之事。他有山河岁月的豪气干云,有今生今世的细腻情怀,更有一颗淡淡禅意的心,这样的才子文人,有那个女人不喜欢?
文人也不一定要学胡适、林语堂那样高风亮节。至少也要像胡兰成那样,才子佳人,男欢女爱,有情有义,才是每个文人最幸福的归宿。他不能留在大陆,也去不了台湾,只有从上海辗转广州,偷渡到日本,1954年在日本与患难之交佘爱珍结婚,1974年获蒋先生批准,赴台湾讲学,短短几年,影响了大半个台湾文学。
1975年,蒋先生去世。1976年,胡兰成受到岛内政治人物的攻击,被迫离开台湾。他只能再次飘零海上,东渡日本。当他踩着一灰布鞋,着一身的藏青色长袍,推开自己家门的时候,佘爱珍正在院内浇花,她回过身看着胡兰成。问:回来了。胡兰成浅浅的一笑,答:嗯,回来了。
胡兰成浅浅的一笑,就像庭院里佛龛旁边的正在盛开的一支花,带着淡淡的禅意。而这带着禅意的笑容,和他带着禅意的文字,让他身后千千万万的男人和女人追忆着、感怀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