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高效阅读法》[日]赤羽雄二
作者背景:
赤羽雄二,1978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专业,1983 年留学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 年进入麦肯锡公司,负责企业战略经营的策划方案,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供支援,以及市场营销、创建新的盈利项目等诸多事宜。1990 年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推动了许多韩国企业,尤其是 LG 集团走向了世界。2002 年,以催生“世界性的风险投资”为使命,和他人共同创建了 Breakthrough Partners 股份有限公司。- 豆瓣
章节介绍:
这本书介绍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创始人赤羽雄二的独家阅读技巧,满满干货,文字简练,环环相扣。此书一共有五个章节,(1)为什么要读书——(2)怎么挤出时间读书——(3)如何高效速度并记住重要内容——(4)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内化并转为行动——(5)如何保证对信息的敏感度并将提取知识的过程最合理和高效化。
前言序章
无法读书的 5 个理由
第一章/为什么成功人士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第二章/为什么成功人士很忙也能够读书
第三章/短时间内牢记书中内容的“集中读书法”
第四章/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第五章/不在无趣的书上浪费时间
后记
观后感: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发现我确实入了很多降低阅读效率的误区。
比如,我经常买了很想看的书以后就放在柜子里并没有马上翻阅,急于把手上的在看的书看完了才开始决定看下一本。我自己以为这是在延长满足感,殊不知这是在降低阅读的欲望也导致了阅读速度慢。另外,我还很喜欢手写读书笔记,通常阅读完一本书要3-4天但读书笔记却做了一到两周。毕竟一个字一个字的手写还是比眼睛一目十行来的慢太多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试着做出了改变,严格按照书中所述的方法:明确阅读目的(为了更高效的阅读对自己工作以及个人技能提升的书籍)— 集中阅读,用微信读书给自己创造了方便的读书模式以及在家里制定了沉浸式阅读的角落 (上下班途中角落的位置/家里的沙发)— 找平台输出读过的内容,分享读书成果,手账上标明读书的目标,从手写读书笔记改成脑图的整理。当然脑图的整理不过是对全书的架构进行一个梳理,以及把自己真正觉得有用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脑图还需要再被提炼来完成对看过的书的梳理,也有助于以后回看。
书中还有一个被重复提及的概念叫“良性循环”。良性循环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组成多个循环滋生链条,形成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良性循环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和心智提升的正向体验,而这种体验能够引导我们找到“自己”。而找到自己,正是很多人心里最想要实现的愿望。
作者提到的关于读书带来的良性循环: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逐渐了解他人的情绪、痛苦的种类、情绪波动、坚强程度、痛苦程度等。一旦掌握了线索并且持有问题意识,便能够迅速地深入理解。我们会发现周围的景色开始与之前不同,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因为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所以周围人的反应也会发生改变,这就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现代人精力有限,必须先改变自己对读书的认知和定位,告诉自己若想生存和不断成长就得将读书的优先顺序提前,以此开始良性循环,打开良好局面从而自己也就能发现“主动读书”的益处。
很多人缺少的并不是时间,而是内心的充裕,所以才会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但如果能克服这种心理,一周读完一本书,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参加读书活动会形成每读完一本书后就发表读后感的习惯。这样能够牢记书中的内容。 可以了解到他人关于自己感兴趣的书的想法也还可以即时提问和讨论。 读书活动分享的文章中有明确的推荐理由,需要读的书也不断增加,可以让我们遇见很多未知的书籍。 在读书时问题意识不断提升,自己也会想要发起读书活动,同时对信息的感知度也不断增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与人交流,或是去从未去过的地方,都会增强并拓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再通过读书更进一步加以扩展后,就能更透彻地掌握相关知识。如此一来,无论自己的职业空间还是能力范围都会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给朋友讲解书中让人感动和有趣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整理思路,还能够提升向他人解释说明的能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读过一本书后立即写博客,会非常有效果。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从读者那里得到许多反馈,这些都是独自阅读时无法获得的好处。随着博客的读者不断增多,会形成超出预期的良性循环。
所谓良性循环,是指通过读书增长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或者提高问题意识,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工作也会更加顺利,也就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读书,梦想也会接连地实现。
读书笔记:
以下是我的脑图 (Xmind):
这是我的第一次分享,以后会坚持读书打卡,读后感分享,中英文穿插,希望有同样目标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加油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