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 山
台南是个有历史的城市,在台北成为省会之前,它一直是台湾的首府,郑成功收复台湾首先就是在台南登陆的。我们这次到台南,没有别的安排,主要是来凭吊民族英雄郑成功。
台南是台湾本岛最早有汉人开发的地方,早期的汉族移民可以追溯到明中叶,当时一些倭寇海盗以台南为基地,祸害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民众,明朝廷几次派兵征讨,此后闽粤沿海陆续有人因逃荒、捕鱼、经商而移居台湾,在台江内海一带逐渐形成聚落。
我们先去了赤崁楼,赤崁楼是台南市著名的历史建筑。1652年,台湾发生了汉人起义抗荷的郭怀一事件,荷兰人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在这里修建了普罗民遮城。当时台江潮水可以直达城下,福建语称水涯高处为“墈”,讹作“崁”,加之普城砖瓦都是赤色,因此被称为“赤崁楼”,又被称为“番仔楼”或“红毛楼”。
赤崁楼前的郑成功议和图雕塑
走进赤崁楼,楼前是一个宽阔的庭园,庭院右边有一座郑成功议和图雕塑,右中为身着明朝官服的郑成功,两侧是两个手执大刀的侍卫,左边是荷兰的议和代表。据说议和代表原来设计的是跪姿,荷兰人觉得太没面子,经过多次商议,才改为现在的鞠躬姿态。雕像的名称,也由原来的郑成功受降图改为了议和图。
穿过庭院来到赤崁楼,这座赤崁楼不是原来的普罗民遮城,荷兰人的欧式建筑已经在清代倾圯,现在的赤崁楼是清光绪年间在普城的残迹上重建的。1874年,日本人妄图借牡丹社事件扩大武力侵台,清朝廷派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署理防务。沈葆桢从福建马尾乘船来台,当时的天气本该有大风大浪,可是船队一路平安到达台湾,沈葆桢觉得这是海神保佑,所以奏请光绪皇帝准建海神庙。
作者在赤崁楼
重修的赤崁楼是两座红瓦飞檐的中国传统建筑,南面是海神庙,北面是文昌阁,挂着“赤崁楼”牌匾的就是海神庙。海神庙修好后,当时的台湾知县沈受谦为了振兴文教,在赤崁楼的北侧增建了蓬壶书院、文昌阁、五子祠,以祭祀五文昌、魁星帝君和宋代大儒周敦熙颐等五子。
走进赤崁楼的门厅,迎面是一幅郑成功的画像,画像上的郑成功身着明朝的官服,留着八字山羊胡,仪容端庄威严。这幅画像可能是台北故宫修复后的复制品,原作是郑成功生前在台南命人所绘,是现存最早、也是最接近郑成功本人的画像。我们端祥着郑成功的画像,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
我们仔细地阅读厅内的文史资料,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记载了赤崁楼的变迁,记载了郑成功的功绩,也记载了真实的台湾历史。
赤崁楼内的郑成功画像
赤崁楼内的郑成功画像 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在金门的料罗湾誓师东征,郑成功在出发前在《祭海表文》中宣告:收复台湾,上报国家,下拯苍生,建立万世不拔基业;我师一举一动,四方瞻仰,天下见闻,关系实为重大。
誓师结束,郑成功一声令下,3万将士400余艘战船向台湾进发,24日陆续到达澎湖列岛。郑成功率领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于4月1日拂晓进入鹿耳门港。
郑成功利用潮汛规律,将船队驶入台江,从禾寮港登陆。台湾人民见到祖国的大军来了,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郑军登陆。在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郑军从侧背进攻赤崁,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崁城荷军的联系。郑成功指挥部队击沉了荷军“赫克托”号战舰,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崁城的荷军在水源切断,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向郑军缴械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荷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发起强攻。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600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几乎丧失了战斗力。1662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的台湾回归中国。
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台湾为东都,改赤崁楼为承天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天兴、万年两县,由此奠定了台湾政权建设的基础。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安置大批来台军民,郑成功实行“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他鼓励士兵开垦荒地,还把荷据时代的“王田”改为“官田”,由官府供给生产资料,租给农民耕种。他派官员与渡台农民到归顺的番社去,发给高山族人铁犁、锄头、镰刀、耕牛和种子,教他们播种耕耘收获,迅速改变了高山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人民生活。
为了使屯垦的将士安心生产,郑成功又将官兵的眷属接到台湾定居,使他们能更好地开发建设台湾。清政府为了隔断大陆与明郑政权的联系,强令沿海居民内迁,并设界防守。郑成功令部下招集不愿内迁的沿海居民移居台湾。大陆移民的到来,不仅充实了台湾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教当地的高山族同胞烧瓦盖房,种植甘蔗,煮糖出口,引海水晒盐,进行手工业生产,为台湾的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赤崁楼北侧的文昌阁
海神庙的二楼,陈列了许多古船的模型,从这些模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这里还保存了沈葆桢的《安平海神请加封号折》,这份奏折是重建赤崁楼的宝贵史料。
文昌阁的一楼供有文昌帝君像,还有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介绍。二楼供奉的是五文昌之一的魁星爷,魁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文章的神,也是科举时代的考试神,据说这尊魁星爷十分灵验。每到考季,书院的师生都会来此祭拜,祈求神灵保佑,金榜题名。
赤崁楼的南墙下,有一字排开的九座御龟石碑。清乾隆51年,天地会在台湾举兵叛乱,清朝廷命陕甘总督福康安率军赴台平叛。叛乱平定后,乾隆皇帝亲自写了五篇诗文以示纪念,并制作了十座碑石与龟座,其中四座全刻满文,四座全刻汉文,两座满汉文合刻。现在一座石碑在嘉义公园,另 外九座石碑搬迁到了赤崁楼。
赤崁楼南墙下的御龟石碑
离开赤崁楼,我们来到位于开山路的延平郡王祠,这是全台湾建筑最早,最为著名的郑成功祠。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深得民心,来台仅五个月,他就英年早逝。他死后台湾人民设庙奉祀,称其为“开山王”。清同治13年,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防务,他接受台湾府进士杨士芳、台湾道夏献纶的禀请,与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等人一同上疏,建议追谥郑成功,建立专祠与编入祀典中。清朝廷批准了沈葆桢的奏章,并拨款立祠,谥号忠烈,并在正门上题刻“明延平郡王祠”的石匾,这是清政府首度承认郑成功的功绩。
最早的延平郡王祠是一座福州风格的建筑,日据时期延平郡王府被改名开山神社,并增建了拜殿和鸟居。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原来的福州式建筑拆除,改建为钢筋水泥的中国北方式仿古建设。
延平郡王祠正殿供奉的郑成功像
走进延平郡王祠,只见庭园修筑精美,厚重的琉璃绿瓦,衬着低矮的红墙,整体风格庄严典雅,庭院中两棵古梅,据说是郑成功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延平郡王祠建筑分为照壁、正殿和后殿,正殿供奉着郑成功的塑像,东西两庑陈列着郑氏部将的牌位,后殿供奉着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的牌位。祠中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就包括沈葆桢的手书。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二十一年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郑克塽奏请将郑成功、郑经父子迁葬南安。康熙皇帝对这位抗清复明的敌对将领十分宽容,他下诏说郑成功是明室遗臣,不是乱臣贼子,并派官员护送郑氏的灵柩归葬南安,批准建祠祭祀。郑氏迁葬时,康熙皇帝还赠送了一副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位民族英雄在逝世三十七年后,终于魂归故里,安葬在南安的郑氏祖茔。1962年2月1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修葺郑墓,重新立碑纪念,1982年郑成功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斗争,他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的不朽功勋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