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看待爱情的呢?年轻的时候,我们"爱"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融入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白日梦的相关理论,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潘汝良的恋爱过程。
01
潘汝良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在课本上画小人,寥寥几笔,就能画出一个外国人的侧影。
之所以画外国人,是因为汝良不喜欢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中国人——他的家人。
不管是喜欢喝酒的油腻店老板爸爸,还是只喜欢听绍兴戏、叉麻将的没文化妈妈,长得不好看还不安分的姐姐,以及那群又脏又懒还不懂事的弟弟妹妹们,都让汝良厌恶,甚至想要逃离。
这不是他想要的家庭环境,他想象中的家人也不是这个样子的。
为了减少在家里的时间,汝良在下课后还去语言学校进修德文。
在那里,他遇到了沁西亚——一个和他在课本上画的侧影长得一样的俄国女孩子。
沁西亚无意间看到了汝良的画,误以为汝良喜欢她,于是提议,以后每天中午自己教汝良德文,汝良教她中文。
汝良同意了。但其实,汝良对于她,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只是觉得:她是他的。因为汝良觉得,是自己创造出了沁西亚。
沁西亚的存在,满足了汝良对恋爱的幻想,填补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02
汝良为了见沁西亚,反复思虑自己的穿着,甚至为了换一条围巾,翘了上午的最后一堂课。
汝良对即将与沁西亚的见面充满了期待。他见到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与沁西亚关联起来:他心里快乐,便觉得是为了沁西亚;看到学校的摇铃,便想到沁西亚那一嘟噜黄头发;看到唱绍兴戏的女人,便觉得沁西亚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洁净可爱的。
可等他真的见到了沁西亚,却发觉,沁西亚和自己记忆中的仿佛不太一样——她只是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平凡少女罢了。头发没有那么好看,行为也有些松散邋遢。
然而"他并不愿意懂得她,因为懂得她之后,他的梦就做不成了。"
汝良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爱沁西亚,自己只是为了恋爱而恋爱,他爱的只是自己恋爱的感觉。
03
汝良活在自己的梦中不愿意醒来,甚至幻想自己向沁西亚求婚,并为此跟家庭抗争。
然而,沁西亚却主动打碎了汝良的梦——她告诉汝良,她要结婚了。
沁西亚要嫁的,是一个俄国下级巡官,跟她从小一起长大。
汝良马上在心里切断了想要求婚的念头,虽然认定沁西亚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却仍然接受了她的邀请,去参加了婚礼。
汝良本想着要在沁西亚的婚礼上喝个酩酊大醉,却不想婚礼设在教堂里,根本没有酒。
而且,汝良发现,新郎竟然是一个没出息的、被女人宠坏了的酒徒!
从那之后,汝良再也不画小人了,他的书上总是很干净。
汝良终于从自己的梦中醒来了,开始接受现实。
04
在谈到"白日梦"时,弗洛伊德认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些。"
汝良对沁西亚的爱,就是他用来逃避现实的白日梦。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应该是有品质的,就像他喜欢的银色咖啡壶、晶亮的玻璃盖,还有那崭新灿亮的医用器械。然而他的家人却是那么的粗俗鄙薄,让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想要逃避。
这个时候,沁西亚出现了。汝良将自己的幻想全部倾注到了沁西亚的身上,即使发现了沁西亚与自己想象中不同,也不愿意承认,只想活在自己的白日梦中。
年轻时,很多人会把爱情当做逃离原生家庭的救生艇,即使发现了这段爱情的不美好,也不想放弃,只想活在自己编织的幻想当中。
然而再美的白日梦,终有一天会被残酷的现实撕碎。逃避现实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你在清醒时更加痛苦。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勇敢地面对它,才能真切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