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天气一如既往的热,太阳烈烈的,蔚蓝的天空上悬浮着几朵白云。我把车停在老地方,沿着河沿走几分钟,转入通向娘家后门的弄堂。
从记事起,这条弄堂的宽窄长短就没有变过,约200米左右长的弄堂,居住了十来户人家。弄堂形成具体有多少年历史虽无从考证,猜想起码有二百年以上。
弄堂的另一尽头曾是老镇最繁华的街道,六、七十年代,百货商场、药店、布店都在附近。
目光穿尽弄堂不见人迹,悲哀哭叫声不知从哪扇门飘出。谁家?发生什么事?原来娘家后门斜对面的老人去世了。
都是邻里乡亲的,我忍不住进门看看。其夫人哭喊着:“老头啊,你走得也太急了,正月是还好好的,坐在弄堂有说有笑,原以为你不是这弄堂先走的人,怎么你先去了啊…”
身边坐着的人安慰道:“人总有一天要走的,你家老头也算不错了,八十六岁,有几对夫妻能一起活到八十六,你自己要多保重身体,看看儿女们多孝敬,放宽心点…”
是啊,我自十岁生活在这条弄堂,见证了邻里祖辈们相继离开,弄堂里的老人渐渐少了,晚辈们大多都在镇边缘建房生活。
记得爷爷奶奶早在六、七十岁时,就请木工师傅打好两具棺材,放在三楼。每当到三楼拿柴火,我都害怕的发抖。我读初中时,爷爷去世,剩下一具棺材。奶奶入了棺材我近三十了。
现在与父母亲同辈的不少也已相继离开,与我老爹同龄的有三位。老爹85岁那年突发小中风,在县城住院。老爹感慨地说,弄堂里三位同年数他身体最差,隔壁的高胜娘还能煮饭洗衣,为上学孙儿孙女的一日三餐忙活。对面的显花也很能干,整天折银不停歇。
前年,显花坐在门口折银,感觉头晕,送医院不久就去了火葬场。隔壁的高胜娘前几个月不小心摔了一跤,虽无大碍,现在也不能洗衣做饭了,毕竟已是91岁的高龄,眼下住在儿子家里,好久不见。
靠河沿那头有两姐妹,姐姐96岁,走动自如,耳聪目明,生活能自理,是弄堂里最老最健康的老太太。妹妹年89,体力不如姐姐,稍走动一下就气喘。
娘家左边隔壁,俩老人去世十多年了,儿子在广东谋生,房子一直闲置着,另一家二老过辈后,房子卖给了外地人。
斜对面那家,印象中,他们家是弄堂里最贫困的家庭。物资匮乏年代,他们家常常已南瓜充饥,与隔壁家老是吵架,原因是他家到隔壁家偷米。
她女儿与我小学同班,后来嫁到福建,后来就不曾见过,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男主人五十多病死。这么多年来,不见俩儿子回家,她与弱质孙儿相依为命。
近些年,不知怎的就疯了,见到谁就骂谁,弄堂里又不少人无缘无故地被骂。去年,她孙子也无招了,把她送到养老院,几个月后也就走了。
以往熙熙攘攘的弄堂,现在显得冷冷清清。别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我都非常怀念曾经的弄堂。
初中阶段那些年,差不多年纪的女孩相约一起挑水。二人或三人一起,同时挑,看谁先停下休息,水井离家四百米的距离,我一般都要歇七、八次才挑到家,对面的琴比我小几岁,她不用歇,我远不如她。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端把小板凳,坐在门口、或者站靠在墙上吃饭。瞧瞧别家吃的啥,也差不多,都是些咸菜腌菜。梅干菜或梅豆腐拌饭香飘弄堂,吃得特别欢特别味道。
我理解老父老母总喜欢住老宅的原由,在这里,承载着多少温馨美好的情怀,多少坎坷艰辛的经历,岂是用言语可以描述?尤其是老爹,出生在这里,九十一年,从来不曾远离。
娘家的房子经历了百年沧桑,期间有过几次大修复。一躲墙重新砌过,有一次,房子往一边斜,整房师傅用铁链子拉整。还有一次大修整,前后的墙体都翻新了,否则,必塌无疑,始终不变的是弄堂的模样。
于时光而言,我们每个来到尘世的人都只是匆匆过客,若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前生注定,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生命中必然要经过的行程。
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有的是不得不离去,有的是来匆匆,有的是去匆匆,有的风景让我们觉得流连忘返、不舍离去,有的风景会让我们觉得还“心有遗憾”!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这样那样的事,不管我们彼此的关系如何,ta到站了,都会离开,ta虽离开了,但我们的旅行还得继续。
所以,人与人能遇见,就是这场旅行赐于我们之间的缘分。
就算是我们的父母亲人,他们有一天也终将会先离我们而去,他们离去后,我们会悲伤、会哭泣,但我们的旅行也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去而就结束,因为我们还有未完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去履行!
百年弄堂,见证了小镇一方居民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