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本书听到《稀缺》此书,感觉对自己有些触动,本想昨天记录,拖到了今天早上睡醒后。这也是书中讲的一个稀缺心态危害--透支未来的资源。
稀缺讲的是一种心态,而非资源的稀缺。指出了这种心态的危害,以及应对方式。这稀缺心态在现阶段中国人中应该很常见,尤其是我们这代和更老一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穷怕了的思维定势,抢购,不排队加塞,哪怕知道足够每人一份也争先恐后的抢占,我们生活中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书中指出这心态也是造成穷富差别的重要原因。这心态也有好处,可让人带来短期的专注性,但是长期会进入恶性循环。
危害主要有管窥效应,借用透支未来资源,没有余闲,带宽不足。这四件其实讲的一件事,是让人疲于应付这件事。只能看到眼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急着应付完当下,不惜透支以后的资源。应付完后,又心思漫飞,造成自己思维带宽不足。记得一句金句:做好每件事的诀窍就是只做一件事情,
解决方式也就对应节约带宽,设置提醒,留有余闲。换种说法就是将有限精力投放在重要的事上,资源给自己留有余量,不仅只是财务还有时间等资源分配。这个在其他地方也都看过,首先做的重要的事,而不是紧急的事;系统牢固的方式是留有一定的冗余。财务方面稍有点困惑:这里提倡有些余钱,少借贷;而以前听到过适量的负债率会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针对对象不同,前者指个人,后者指大的经济体。也有可能是只要对发展有利,可以适当借贷投资,比如投资个人成长。
好多书可能说法不同,有时候最后发现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同一件事,也有可能有些人自创新概念博出位。所以有些书适合翻一番就可以了,前几天看梁文道提倡少读非虚构性的,非文学性的畅销书,举例是《世界是平的》此书,严格算来《稀缺》此书应该也算此类。他说严格意义的阅读就是困难的,这说法也颇有借鉴意义。多看点看不懂的,少看点一看就懂的。
言归正传,此书所说问题自己都有,应该有所改正改善。造成人与人差别的主要原因还是时间的利用方式,在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中说过,我们多数都是拣芝麻丢西瓜的人。对于自己还是设定发展目标,每天都坚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