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112(二月第四周)
读书笔记112--《曾国藩传》-61年的挣扎与奋斗
2020年1月22日第一次阅读
可读性75分
梅寒
曾国藩传自己读过很多版本,但梅寒的版本与张红杰、唐明浩等人的版本不同,她没有掺杂太多的自身情感,而用独特的女性口吻,用近乎冷酷的编年体格式,将曾国藩的61年复杂人生给我们一一道来。
读罢全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曾国藩太难了,所谓“宁做太平狗、不当乱世人”不外如此。但因为假期,所以阅读量尚可,随即通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等延伸读本,深深感到在一个没落的王朝,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相较曾国藩的“战太平”、“练湘军”、与三任当权者的纠葛等,都是繁杂与幸运的乱世英雄,而李鸿章的频签卖国条约与各种屈辱战败才更是生不如死,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曾国藩是幸运的,他生在一个乱世,而又自律、自省、自强,加上运气,所以成为了一位立功、立德、立言的半个圣人。
曾国藩一直是我的偶像,他没有王阳明这样的高深能力、更没有孔夫子的随性洒脱。同代之中,从才气上远不如左宗棠、从应变上远不如李鸿章、从情商上远不如胡林翼、从学问上远不如李元度、从兵法上远不如石达开┄┄,但正因为他和包括自己的大多数人一样不聪明,所以他的愚笨与有恒才更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
一、愚笨的少年时代
曾家的学习基因很差,其父曾麟书,43岁才步入县学,那是他第17次参加考试,终于圆了他的秀才梦。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也不算太顺畅,从14岁一直到22岁,连考7次才成为一名秀才。“悬梁贼”不屑怒骂的故事,虽然可能是演义,但曾国藩的不灵光却是各种史料言之凿凿。
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曾国藩将要启程北上,走了56天后,随即开始了“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曾国藩去向祖父请训:“此次进京,求公教训”。祖父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就更好全了。”
这后来成为曾国藩一辈子信奉的人生信条——满招损,谦受益。
二、顺境的青年时代
道光二十三年(1843)起,曾国藩时来运转了,十年七迁,连跳七级,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上天如此宠爱曾国藩?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内因是曾国藩本身的勤奋与努力,外因是他深得老师穆彰阿的欣赏与大力举荐。
这也和他信奉“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人生信条有关。曾国藩升为二品大员,却还坐蓝呢轿出行,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的穷,再穷也不至于穷到坐不起官轿。水满则溢,人满则忌”。曾国藩太明白这个道理了,也正因为他这份谨慎,他才有如此底气给咸丰帝进言吧。
三、困顿的中年前段
从团练开始,曾国藩的湘军之路分为前后两段,前半场他与天斗、与地斗、与同僚斗、与太平军斗,也与自己斗,所以过的极其艰难,如果不是胡林翼和左宗棠的斡旋,也许他的几次自杀就不是未遂了。
1、长沙之辱
在长沙曾国藩经历了人生大辱——提标兵事件。长沙也如同
当时的京城一样,是一个让曾国藩爱恨交加的地方。它曾经张开热情的怀抱那样迫切的欢迎他的到来,而曾国藩也欲在这里大展身手,为改革大清军队献力献智,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尤其是提标兵事件,更是深深的警醒了他,绿营兵已经腐败至极,大清要靠这样一支军队,打败太平军是根本不可能的,这越发坚定了曾国藩另起炉灶、重新建军的决心。
不做无谓的斗争,也不做徒劳的辩解,“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曾国藩把他的目光投向离长沙300多公里的衡阳。这是曾国藩的一贯应对之策,如因无实权而为父丁忧,天津教案而告病归乡等等。是对?是错?当寻高人求教之。(标注1)
古时商鞅以赏立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皆把赏罚当作两大利器。赏罚分明,言出必行,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部属积极性。针对这八个字,接下来曾国藩重新整顿湘军,严明军纪,向我们展示了“兵贵精不贵多”的兵法原则。
2、江西之困
在江西时,是曾国藩的极困极难之时,石达开攻城略地,骨干爱将罗泽南死于武昌,而曾国藩是帅才不是将才,不善于亲临一线作战,他亲临一线指挥的战斗,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曾国藩谨慎为事,在官场上处处小心,最终成就了他一生的伟业,可在战场上这种谨慎,有时却让他坐失良机,陷入被动,
突然给他的前行之路设下重重障碍。
四、涅槃的中年后段
1、乡居之悟
在荷叶镇一年余的乡居岁月,是曾国藩人生旅途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仿若蛹儿羽化成蝶,经过痛苦的挣扎与洗礼,重新走出来的,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曾国藩。
以前在官场上,曾国藩像一个刺猬张着浑身的刺,东闯西撞。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曾国藩似是大彻大悟,把全身的刺收敛起来,不愿与任何人为敌。
曾国藩说:“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浮议摇撼。”他当初围攻安庆,何止是浮议摇撼,朝廷的圣旨一道又一道,都被他冒死顶了回去,他坚信:“天下事只在人力所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更坚信:“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处,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在回籍调养的那段时间,曾国荃粗野和火爆的脾气并没有收敛半点,倒有愈发加剧之势,重新出任湖北巡抚后,他与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弄得很僵,他对官文的诸多做法很是看不惯。这也导致了曾国荃在曾国藩的荫庇下,得赏有余、成长不足。
有人能从失败中顿悟,那他的困顿就是有价值的,例如曾国藩的荷叶镇;而有人不能,例如曾国荃的荷叶镇。而自己的荷叶镇如何呢?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怕我配不上所受的苦难”,而事事以此告诫自己,必有所成。(标注2)
2、天京之胜
曾国藩有一个习惯,这么多年来,每遇困境时都爱焚香静处一室,让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待着,冷静的分析一下眼下的困境,也为下一步的出路做好打算。正是凭借高绝的耐力与非凡的定力与眼光,在自己不断累积小优势的同时,利用对方的昏招,湘军最终在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攻陷了天京城,平了太平天国。现代人虽然没有焚香的习惯,但大块时间的禁语静思则是个不错的决策之法,再结合希思兄弟的“WRAP四步法”,必将有效提高我们路径选择的正确度。
3、剿捻之变
徐州跟曾国藩也有着不小的缘分,他战太平天国时,捷报频传,但遇捻军时,却一败再败。同治4年(1865)八月初四,曾国藩进驻徐州。准备按照他制定的分区战术计划和四镇布防之策,在这里居中调度。
但这份剿捻计划却没有实现,在制定这份作战方案方针时,曾国藩却把现实想得过于理想化,而战场上的军情万变,如不能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调整战略战术,定会慢慢的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善于面对不同情况,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然过去,要及时拥抱变化,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
五、勤勉的老年时代
1、识人
据说,晚年的曾国藩每见一个生人都有一个特殊习惯,见到客人先不说话,而是盯着客人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这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望气”,是说尊长在面见晚辈或下属时,首先要通过静静的观望来确定对方的为人品行,是相人术的一种。
2、用人
曾国藩自身才华中等,却靠着出色的识人相人用人之术,笼络了几乎晚清的所有名流名士:左宗棠、胡林翼、江忠源、李鸿章┄┄这些在晚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是各个领域中的人中龙凤,个个身怀绝技,都曾为曾国藩提拔或重用。
曾国藩的伟业,也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撑帮助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仅从曾国藩幕府走出来的巡抚、总督就达三十余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3、回归
同治7年(1868)年十一月初四,曾国藩从江宁启程,赶
赴直隶总督上任,自咸丰二年(1852)离开京城,到曾国藩当上直隶总督,他离开北京已经17年了。
17年的风霜雨雪,把曾国藩记忆中的繁华京城吹打荡涤得越发破败了,再低头看看自己,这17年的光阴比自然界的风沙还要厉害,那些来自于战场上的纠结与失意、来自官场同僚的讽刺挖苦与打击、来自朝廷的猜疑与压力┄┄这一层层、一重重的风刀霜剑,已然把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官场宠儿完全变成了一位老态龙钟之人。
自己也在外地漂泊了七年,算是能微微体察到曾总督的心情,所谓“近乡情怯”当是如此。
曾国藩24岁中举,27岁中进士,在京城做官10年连升7级,寿命止于61岁,一生中有三次自杀经历都被救起,终成一代名相,显壮门庭,他向我们诠释了“人旦有恒事无不成”的标准定义。曾国藩最终死于“南京两江总督府”,而他则刚翻新过这座昔日的天王府不到三个月,这里是洪秀全八年前病逝的地方,这两个曾在大清王朝,掀起滔天波澜的卓越人物,生前是死对手,最后竟在同一个地方去世,命也、运也、天意也。
2020年1月30日星期三·卯时
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