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子姐姐:我们面对孩子不听话时,总是先去急躁,先去发脾气,我们总会给孩子说一堆的大道理,可是我们却很难见到效果。我们都知道孩子具有模仿天性,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今天,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模仿天性,从而为大家说明父母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意思就是什么样的大人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从孩子出生,就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
好的品行、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一个不良习惯也可以让已抓住的机会轻松失去。父母如果想要养育出一位出色的孩子,首先这个孩子先要有一位出色的或肯去改变自我的父母。
现在家长们普遍工作忙碌、压力大,出于无奈许多时候孩子是由家中老人帮带,许多老人的隔代亲也就成了影响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也经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说:“你看家里的老人把孩子教的,都成什么样子了!”。老人带孩子往往都是以宠爱为主,对孩子更是千依百顺,教育方面也是非常缺乏教育意识和常识,很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塑造、成长教育,这也是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老人带孩子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模仿天赋非常高,很多东西一遍两遍,孩子就学会了。模仿天性是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过,模仿也为教育带来了麻烦,因为孩子还无法分清是非好坏,也会在电视和身边的人身上模仿一些不好的语言及行为,形成不好的习惯,不断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因此老人带孩子时,对自己言行的不注意,对教育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孩子的纵容,一些不好的地方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学习,养成不好的习惯。
我记得前几天,一位爷爷带着快3岁的孙女在智博树玩滑梯,一位比孙女大半岁的小男孩做出了一个看似推的动作,让这位爷爷看到,立即就对男孩大吼大叫:“你推她干嘛!你不知道她是妹妹吗,你推她干嘛,要是摔了怎么办”,小男孩急忙解释道:“我没有推她,我想拉她在这里进去玩滑梯”,这位爷爷又吼道:“什么啊什么啊,行啦,推了还狡辩”。
整个过程,这个小女孩在那一动不动的看着,事后继续玩她的滑梯。想一下这位小女孩在爷爷的举动中会学到什么呢?她之后可能也会用吼叫的方式对待抢她玩具或不喜欢的小朋友,或者从此不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
目前这位小女孩脾气急躁,总是自己玩耍,很少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可见她爷爷对她的影响已经体现出来了。
父母每天回家总是专注的捧着手机、看着电视,偶尔还会兴奋的哈哈大笑,你就不要怪你的孩子也喜欢玩手机、看电视,是你们教会孩子回家可以玩手机看电视,是你们告诉孩子手机电视,是一件可以让自己开心的好东西。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闹脾气上来那一阵,我气不打一处来,说过他多少遍了还是不改”。还有许多家长总是认为,一些东西孩子就应该会,孩子不会就开始埋怨,等孩子会了,又对孩子有了新的要求,继续埋怨。我试问家长们,你要求孩子不发脾气的时候,你先做到了吗?你要求孩子会这会那,你教会孩子什么了?孩子对你的要求,你做到了吗?
孩子还小,各方面能力都在成长,都还没有成熟,对于成人的我们如果都没有能力做到和改变的事情,请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做了,你都做不到,孩子更不可能做到,更何况有你的负面影响,他们想做也很难做到,对孩子也太不公平了!
你可能会说,“我们大人不就是看个电视吗,孩子有那么多玩具,玩具才是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喜欢的东西,孩子看电视都是他们自己养成的不好习惯”。孩子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只要你仔细观察孩子,你都会发现,孩子的语言、语气、行为、做事方式,都和经常陪伴孩子的家人十分相似,甚至一模一样,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孩子模仿,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孩子,事实面前就不要再找借口推卸责任了!
问题来了,我们总是在说孩子的模仿天性,孩子身边人和事物,那孩子会模仿什么样的事呢?会模仿谁呢?孩子们的模仿原则又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先来搞清楚这些问题。
我们来回想一下,还记得我们自己小时候拍照的时候吗?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和朋友打闹时的场景吗?我们摆的姿势都是我们喜欢的武侠动作和喜欢的动画片中的姿势(比如:降龙十八掌、代表月亮消灭你等),打闹时我们扮演的角色也是喜爱的武侠人物和动画人物(比如:乔峰、星矢、月野兔等)。
我们模仿的事物,都是对我们这个年龄段产生兴趣和爱好的。为什么我们会模仿他们,因为在我们那个年龄段,他们是我们最喜爱的,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很向往成为的角色。理所当然,他们就成为了我们模仿的对象。就像现在许多孩子看《熊出没》等动画片,满嘴都是熊大熊二及光头强的动作和语言,甚至语气都一样,而《熊出没》恰恰符合这个年龄段许多孩子们的兴趣。
那孩子的模仿原则是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个实验,可以告诉我们这孩子模仿的原则,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个实验的过程。
实验:
心理学家班杜拉和他的研究团队找来了许多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一起玩滚木桶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分给了每个孩子一定数额的现金作为游戏的奖励。接着把这些孩子分为A、B、C、D四个组,然后让这四个组的孩子跟不同的成年人一起玩耍,这些成年人手里也拿着滚木桶得来的现金。
1、科学家让A组的成年人告诉A组的孩子,说:“你们一定要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千万不要把手里的现金交给别人”,最后捐款的时候,A组的成年人带头不把手里的现金捐出来。
2、而B组的成年人告诉B组的孩子,说:“你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你要学会帮助别人,你要学会跟别人分享”,最后捐款的时候,B组的成年人带头把手里的现金都捐了出来。
3、C组的成年人却跟之前两组不同,他们对C组的孩子说:“你们要做一个自私的,不要把手里的钱给别人”,但最后捐款的时候却当着孩子们的面带头把手里的现金捐了出来。
4、D组的成年人跟D组的孩子们说:“你们要做一个善良的孩子,要学会帮助别人,要学会分享”,但是最后捐款的时候却带头不把手里的现金捐出来。
最后结果显示,B组和C组的孩子捐款数量要远远大于A组和D组的孩子,也就是说,最能够影响孩子的并不是成年人的那些言论和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成年人的行为。
如果你一边做着:整天回家把鞋随便一扔,躺在沙发上就看电视,要么就是捧着手机,还整天说着一看书就头疼、一看书就犯困;另一边却要求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不许整天看电视,要多看书。你不觉得很可笑吗?!如果家长整天只是把做人的许多道理停留在口头上,这些家长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我们可以把孩子模仿的特点用在教育上,让我们成为孩子们的优秀榜样!父母是孩子最亲、最爱、最依赖的人,是孩子这个年龄段心中最伟大、不可动摇的榜样,所以你的言行举止,处处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做好孩子的优秀榜样,是父母共同的目标,也是父母共同的责任,谁也逃不开。我们要树立榜样的形象,需要一起努力做好以下三点,不多,就三点!
1、每天用心陪伴孩子。
2、与孩子一起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3、处处身先士卒,多用行动为孩子做榜样。
这三点会有利于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正面榜样的形象,让你的教育变的更轻松。父母的形象占据了孩子的内心,也必然有利于解决家中老人隔代亲带来的教育问题。父母做好优秀的榜样,在孩子模仿的天性下,父母身上好的习惯、好的品行自然会传承给孩子,你的传承必将让孩子受益一生!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那就请关注我吧!支持我的朋友不需打赏,点个“喜欢”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