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
主编:窦桂梅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版次:2018年7月第2版
印次:2018年9月第1次印刷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
阅读内容:P1-P13
阅读记录:
导论
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母语是滋生他物的语言,是其他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母语即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多为本民族或本国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
汉语言文字承前启后地完整记录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从夏商周,一路走到现在人们的心灵、情感、思维、审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承载着悠久的文明而青春常在。
一、研究缘起与主要论题
从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那样成为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生存工具中的基本工具。不仅普惠众生,还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前途。
(一)研究缘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母语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又滋生、发展、传承和创造了文化,才有了今天人类文化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对母语价值的自觉精神皈依
(1)语文教师有责任唤醒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热爱
看起来汉语由一个一个的字组成,但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白表达完整的意思。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首审视与前瞻展望——汉语言文字对推进世界文明进步的作用不是局部的,而是完全的,不是暂时的,而是持续的。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对母语肃然起敬,通过母语的学习去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实现审美的提升与创造。
(2)学好母语铸就学生中华 民族的精神根基
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史,就是他的生命成长史、精神发育史。
(3)母语为儿童成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主题”
语文教学日和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
2.对清华历史文化财富的主动传承
(1)清华历史传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精神主题
清华学校在建校之初以“要求严、外语好、体育好”著称。但,实现以上要求的前提是国学深厚。这就有了语文学科为清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目标,就有了语文教学应当承担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责任。于是清华大学“完全人格之教育”及“爱国奉献”的传统,就为笔者研究主题教学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即如何让学生借助语文学习,树立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发挥语文学科价值观塑造的独特功能,是主题教学应当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2)清华教育经验匡正语文教学的育人方向
中华各项工作围绕着“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宗旨展开。
清华文学形成了独具青海特色的人文精神,如自省与批判意识、对人性的关怀、学院化的理性与智性。
(3)清华文学积淀激发清华附小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
冯友兰、朱自清等担任清华附小主要负责人,这些先哲坚持母语治学与做人并重,既向学生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
3.对小学语文学科“立人”价值的不断实践
清末时,设立专门学科叫“国文”,教文言文。“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后来叶圣陶先生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个区一字,一律 称为“语文”。名称改变,原有两门学科所担负的知识拓展、审美熏陶、人文关照等任务,也都应由“语文”完成。
语文教学的目标:牢牢把握住语文本身的听、说、读、写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蕴含的情感、思想道德等;从语文教育使命与责任出发,注重对人的民族文化、思想精神、健全人格的培养。
(1)小学语文课程独特价值需要强化
语文包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它是人类交流思想、感受世界的媒介,它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对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要确立良好的开端,才能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关键能力奠定基础。清华附小提出“十个一”目标:一流好品格,一种好兴趣,一些好习惯,一个好思维,一品好审美,一身好体魄,一手好汉字,一流好口才,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兼具“小学”与“语文”双基的小学语文课程自然成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它贯穿其他学科,在推动小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