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ortimer Adler,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畅销书作者,这本<How to Read a Book>是其最知名的书作之一。
老爷子2001年去世,70岁的时候再版了这本 <How to Read a Book>,字里行间除了作为哲学家具备的严谨的逻辑,还有很强烈的想把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技艺传下去的渴望——通过不断地回顾之前提及的要点以及时不时站在整个阅读层级上指给读者看"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为第一本我完整阅读的英文书籍,这种循循善诱的写作方式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难度,感谢老爷子。
读书之道
在罗振宇采访罗永浩的节目「长谈」的开篇,罗振宇讲了《笑林广记》中的一则笑话:
一个聋子,看见别人在放爆竹,奇怪地说好好的一个花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罗振宇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维度」的重要性,少了一个维度看问题是会闹笑话的。这个概念非常好理解,如果少了一个维度的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让人的行为变的不合理。然而现实似乎是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并不注重事情的维度,只是沿着自己本来的道路钻研于事情本事,而没有跳脱出来看是不是有其他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其他的道路。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这里的战略即对于维度的洞察,即「方法论」。
高维度的方法有什么意义呢?看过《三体》的朋友们,肯定对于「降维打击」这个词异常熟悉——先进的文明由于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利用维度对于低科技文明进行打击,结果就是后者被碾压,完全没有抵抗之力。然而在我看来,相比「打击」,高维度方法的展示像是一次「认知升级」—— “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高维度的思考方式,就再也回不去了。举个例子,当你知道料理成败的一大关键在于食材的选择和处理,你就不会拘泥于菜谱;当你知道电影摄影师是如何运景,你就不会再只着眼于电影的剧情;当你知道狼人杀里的狼人团队是如何配合,从那一刻开始,你对于这个游戏的认识已经不止是一个发言游戏这么简单了。这三者都是因为知晓了另一个维度之后的信息量的涌入让你的思维方式本身进行了升级。而本书之于我的意义在于,老爷子给我展示了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或者说对于信息获取这件事),高维度的完成方法是怎么样,那么以后我再去看别的书籍,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会有本质上的升级,很庆幸我将这本书选为我读书实验的第一本书。
读书的必要性
首先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阅读本身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实际上完全的被动阅读几乎是不可能,书中用接球类比读书,作者阐述其观点的过程像是作为投手将球扔出,作为读者有义务判断球是怎么扔出来的,有着什么样的旋转,应该用哪种方式接住它,而这整个过程都需要思考的参与。当然,好的投手对于球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能让接球手更容易接住它,但稳稳地接到球永远都是靠接收方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因此以下所有的「阅读」指的都是「主动阅读」(Active reading)。
那么为什么要阅读呢?这里则涉及到对于阅读的目的的讨论。按目的分,阅读应该有两种:
- 为了信息的阅读(Read for information)
- 为了理解的阅读(Read for understanding)
二者并不互斥,前者是后者必经之路,获取信息是得到理解的前提条件,所以为了理解的阅读才应该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那么读书的必要性已经浮出水面了:如果不是阅读书籍这样的包含各种逻辑层级的长篇文字,很难真正实现在理解方面的提升;像杂质、节目、新闻这样被精致包装过的信息量,接收的难度几近于无,接收这样的信息不需要怎样的阅读技巧,从而这方面的能力便无从锻炼。
读书之术
「主动阅读」是一件充满技巧的事情,要知道凭着自己的心智通过阅读文字让自己的理解能力提升,这很像拽着自己的鞋带把自己举起来——物理上不可能的事情,在我们心智领域确是可以实现的。
老爷子把读书分为四个层次——之所以是层次而不是类别,是因此这四种为包含关系,只有做到第一层次的阅读才能开始进行第二层次的阅读,以此类推。这四个层次分别为:
-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 综合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针对不同的阅读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层次,从此阅读不再是一个一维的事件——拿到书,从头读到尾,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得到的信息随时间的流逝消散,这本书像是不曾出现过一样。
1. 基础阅读
这个层次的阅读关注的是句子,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句子说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我们可以先简单地理解这个问题,接受过义务教育的读者都可以完成这一阶段的阅读。
2. 检视阅读
相比「基础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其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获取书中的信息」,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并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更多精力的投入。书中介绍了以下两步完成这个目标:
- 系统性略读(Systematic Skimming or Pre-reading)
- 浅显阅读(Superficial Reading)
「系统性略读」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一本书的主题和作者组织内容的大致思路。
一本书的目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志物,因为它首先凝练的是作者贯穿全书的写作思路,一本书内容的骨干部分是如何设计和连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这些都可以从目录中窥得,但目录往往容易被读者忽略。看过了骨干,沿着章节试读一两段,在已经构建起来的骨干上增添一些筋肉,这样你对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逻辑层级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浅显阅读」就是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中止阅读,把注意力放到能够理解的内容上。用这样的方式 我们把容易吸收的信息快速的吸收,把难以理解的放进下一个层次的阅读。
回顾一下所有那些你读过但是没有读懂于是便放弃了的书,他们存在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恶心“你一下,让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智商产生怀疑的吗?答案当然不是如此,但如果认为从头读到尾就能读懂一本书也同样过于天真。
3. 分析阅读
从我们上文提到的阅读目的上来划分,「检视阅读」更符合为了「获得信息」,而这个层次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理解」,书中提到有以下三个阶段:
- 找到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Finding what a book is about)
- 解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Interpreting a book's contents)
- 评论这本书(Criticizing a book as a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每个阶段有一些规则和技巧可以遵循,在下面分别阐述。
关于书的主题
在这一阶段,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定这本书的类型,找到全书关注的领域,然后将其分类,对应到读者自身的知识树上的具体部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本理论书和实践书,阅读时应该关注的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根据自身知识树的结构不同,不同的信息意味着所需的阅读精力的不同。因此越早确认这本书的类型和话题对我们的「主动阅读」帮助越大。
如果不确定自己已经明确了这本书的主题,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这本书
- 枚举这本书的主要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 尝试定义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被打理的井井有条的房子,所有东西都放在应该在的地方。
关于书的内容
在这一阶段,我们已经明确了这本书的主题,需要把我们的目光转向内容本身以及作者的表述。要知道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作者所使用的词汇并不相同,甚至在语义上时有矛盾。因此要归纳出作者对于这个议题(Proposition)的词汇(Vocabulary)、所使用的术语(Terms)、以及所使用的论据(Argument)。了解这些之后,要判断从论据到论点的过程是否足够合乎逻辑。
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用定位词汇、术语、论据的方式来消除语言的二义性。
评论一本书
来到了这一阶段,我们离读完一本书还差最后一步,那就是评论这本书,只有做完这一步,这本书才真正在你这里盖棺定论,真正挂在了你自己的知识树上。然而这一步并不轻松,因为在评论之前请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
- 在完全理解作者在书中所述之前不要开始评论
- 不要出于争辩的目的而反对作者
- 对于自己的评论能够做到区分「个人观点」和「基于知识的推论」
- 更够区分作者的「无知」(uninformed)、「错知」(misinformed)、论证错误(illogical)以及论证不完整(incomplete)
前三点是关于评论的通用原则,而最后一点则是针对批判性评论的原则——如果作者在这四个方面都没有错误,那么他的结论一定是对的,也是你无论如何都要接受的。
4. 综合阅读
能够做到「分析阅读」的读者,已经能够做到「主动阅读」并且从一本书的内容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做到「为了理解的阅读」。
但是这已经是一个主动学习者能做到的极限了吗?有没有一种更主动的方法让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呢?这最后一个阅读层次就能做到这点。这是一种针对主题的阅读方式,它并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找到一个领域里多个作者的书,通读他们,整合作者对于不同话题的词汇,比较他们的观点与推演过程,最终形成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树。李笑来曾经介绍过他的学习新领域的方法,他会买这个领域的10本左右的书,然后开始阅读,读完之后,他在这个领域就已经入了门。
他采用的方法就是「综合阅读」,主要有以下5步:
- 找到相关的段落(Finding the relevant passages)
- 找到该作者的术语(Bringing the authors to terms)
- 明确问题(Getting the questions clear)
- 定义问题(Defining the issues)
- 分析讨论过程(Analyzing the discussion)
总结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老爷子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认真。相比阅读方法,他想传授的实际上是「The art of reading」。这种态度实际上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工匠精神」—— 足够认真的去浇灌某个习惯,打磨某个技能,耐心地等待开花结果的那天。
其次,以上种种的层次和原则仅仅适用于阅读这件事吗?这种分层次地吸收信息、不重不漏地分析信息的方法论适合于任何信息交流过程,无论是信息的输入还是输出,按着这种层级式的方法进行交流,都会做到高效以及准确。
实践
首先,我读书实验中的书籍都会采用以上阅读原则进行阅读,这些都是未来会进行的实践。其次,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便迎来了Multimedia System Design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正好用上老爷子所传授的方法读了一遍教材,有几点体会:
- 目录真的非常重要,对于一本逻辑正常的书,花10分钟读完目录再去看具体章节效果事半功倍。
- 我以前的阅读充其量只是「检视阅读」,很少能进行到「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 由于时间所限,对于这本教材的阅读只进行到「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然而要通过考试至少需要进行到「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读书实验小结
这本书花了我一周的时间去阅读,读完之后发现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延续了我以前错误的阅读方法,导致读完之后对于内容的整理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基本上又重新翻了一遍才明确到底要总结哪些内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阅读过程中没有做到「向前总结,向后预期」。
阅读上的模糊导致写作的模糊,很多概念没有说明白,比如:以上我总结的这些原则主要适用于非虚构的实践类书籍,今后修订的时候会对于书籍分类做进一步阐释。不过作为读书实验的第一本书,它为之后的阅读以及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调。下一周的书暂定为林明樟的《五大关键数字力》。
其实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这个读书实验有了新的想法,每周读一本书固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成长帮助不言而喻,但我想这些书终究只停留在「分析阅读」的层次上。对于成长帮助更大的应该是主动性更强的「综合阅读」,也许等我在读书这件事上更熟练之后,我会开始一个「成长实验」,在那里我会每隔一段时间选一个主题,选上十几本书进行「综合阅读」,然后做更深层次的实践,这样一年下来的成长……不敢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