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第四届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有感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校、课堂从古代的辟雍、太学、大学、庠、序、学、校、塾、学堂到现在的学校、课堂,无非都是对于学习场所的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不同叫法而已。在人类文明成果有限、社会发展有限、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时期,享受教育的确是一件很奢侈的、少数人能享受的生活。场地有限、人数有限、知识有限,与之相匹配的是学校、课堂也是有限的。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人口、物质等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我们的学习空间却还局限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而且很多教室还都是固定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当然我并不是说要追求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的物理空间。教育也好,学习也罢,从来都不会受学习空间和时间所支配,所左右。无论你在几点零版本的教室里学习,如果没有发生真实的学习行为,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在草堆旁,在山林间进行真实的探究,那你能认为它就不是学习吗?它就不是我的课堂吗?
其实无所谓你和学生处在什么样的时空之中,关键是有没有真正的学习活动的发生,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那对于学习空间的讨论就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为什么又要啰嗦这么大半天呢?我要说的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里是如何看待课堂,看待学习空间的,它对课堂和学习空间的心里画像是什么,有多大,这个很重要,这直接影响他对教育对学习对学校对课堂的看法。因为我们的教师长期处在方寸的课堂和屁大点的学校之中,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形成“课堂只有井口这么大的认识误区”。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每天待在课堂的时间比待在操场的时间还要长,他们每天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待在村庄的时间还要长,有人会说,我们通过网络,待在网络上的时间也很长,也能轻而易举的与这个世界链接啊!怎么就是“井口大的课堂了”,其实,即便你链接了网络你同样也俯瞰不了世界,同样是只关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而已,同样是“网络世界只有朋友圈这么大”。
我们很有必要要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所谓的学校或者课堂。因为这个“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你怎么看,把它看得有多大,你的教育格局就有多大,你对教育的理解就会有多深,有多广。我们必须把我们心里对课堂的空间至少要推到天地之间,甚至到浩瀚的宇宙,你才能看清楚人所处的位置,人就在中间,人就是目的,一切天地、宇宙万物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而天地宇宙就是我们的学习空间和课堂。这就是格局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只有心里有了大的格局才能有可能做到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生。一切线上或线下的教育方式,一切有形或无形的空间,一切各种教育手段的创新,一切千变万化的模式都只不过是在天地之间育化人而已,其背后的目的相同,原理与逻辑相通,只是手段、策略、方式、方法、时空不同而已罢了。所以教师的内心和眼光必须加速度到摆脱地球引力吸引的地步来看教育,这是尤为关键的。
在天地之间,以天地为课堂,人在其中,育化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