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认为,这还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评讲习作“写信”,但不是我自己的班级,而是帮隔壁老师班代课。上周,孩子们已经写好了草稿,我批阅时发现,50名学生20余人信的格式出现了问题,30多人信的内容不够具体。于是,我把评讲的目标定为两个,一是将信的格式写正确,二是将信的内容修改具体。
四十分钟的时间,我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个十分钟,我分析了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并展示了一篇优秀作文,提出从“格式”“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第二个十分钟,学习小组互相评价。评价之前大家商讨出六个“标准”:格式正确一颗星,信中有具体事例一颗星,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如果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各加一颗星。这样一来,一篇文章最多可以得到六颗星。另外,组员还要给每一篇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互评结束后,有10人左右得到了六星,10人左右得到了一星,其他同学二、三、四、五颗星都有,主要问题除了信的格式之外还是事例的内容不够具体。
这节课剩下来的二十分钟,每个孩子根据“六星”评价标准自己修改,老师在学生修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过关的孩子可以先行誊抄。在这个二十分钟里,所有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改,有的是几个字、几句话,更多的是进行了二、三处的补充。我让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所以习作草稿看起来很壮观,大家都留下了修改的痕迹。
下课了,50名孩子中有40名左右都过关了,课堂完成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文不厌改。
然而,这一节自己感觉良好的课,却在有些家长嘴里变成了“老师不批作文,让学生自己批”。因为当天晚上,就有家长举报到了校长那里。第二天一早,校长反馈这样的信息给我时,我除了“一声叹息”之外,竟然无言以对。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孩子们怕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错别字连篇……老师们怕上作文课,怕批作文,怕领导检查作文批改……可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就是学以致用,让孩子们都爱上写作、会写文章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潘新和教授在他的《不写作,枉为人》一书中写到:“当写作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的酬报,而是向世界敞开自己宽广的心灵,在创造的星空纵情放飞思想和理想,你会感到精神的充实和满足,感受到作为一个有境界、有追求的人的庄严和高尚,自豪和幸福。”所以,不管习作教学有多难,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孜孜不倦去追求,不辞辛劳地去努力,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至于习作修改,特级教师唐懋龙老师有这样几段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作文,我们不要随便给他改。要让孩子自己改,课先将学生的自作收上来,发现问题,分分类,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心中有数了,然后再在课堂上做示范性评讲。”“引导孩子发现问题,用笔补上,当场改,这是教师的示范,交给学生方法。然后,同学互相交换改,让他们读一读,看看通不通,改一改……最后我们收上来,统计一下看看作文修改的前后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和进步。包括字数增加了多少,这就是教学效果……这样的作文课才是为学生而上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第四章第一节)唐懋龙老师的这些话,句句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谈的。细细想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交上来的每一篇文章,经过老师努力的批改后,孩子们拿到手往往只是看一下得到了什么等第,至于老师是怎么帮自己修改的,有几个孩子能关注呢?长期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能得到提高?作文教学中,作前指导很必要,作中的评讲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变“重结果”变“重过程”,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每一篇的作文练习中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说实话,这位家长的一通电话着实打击了我:为什么他可以在不作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如此武断地对我的专业提出质疑呢?就像我们绝对不会反问外科医生“你怎么能这样做手术”,不会质问警察“你怎么能这样去抓犯人”,甚至路遇清洁工人打扫时,我们也不会提醒他“你这样扫地是不对的”。而家长,给予老师最基本的尊重去哪里了呢?
静静沉思中,我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这个班的语文老师一毕业就带他们班,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年里,家长还没有对老师建立起应有的信任,他们或许认为老师年轻没有经验,很多事情都做的不对。久而久之,家长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稍有不如意便走“举报”这条路。其次,我也有责任,在代这个班级语文课之前没有好好的了解一下学情,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家长的期望又是怎样的,只是一味的用我所认为的“好方法”来教这一群不熟悉的学生。最后,我们的每一位校长,在接到类似的举报电话时,是否可以对家长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认为但凡有举报,错误必定是老师的呢?或许,家长举报之风的泛滥,和一线教师“弱势地位”也有些许关系吧?
家校合力,这个话题我们谈了很多年,也努力了很多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愿意倾尽心血给予孩子们我最大的帮助。但是,有时候职业的热情之火,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浇灭。就像这一次,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才调整好自己的心情,重新上路。而这一篇文章,仅仅作为职业生涯的一次记录,别无他意。